文化-中華看點

深度融合生活場景 持續綻放時代光華(3)

2024-07-17 10:14:44光明網

使觀眾從“舊書”中獲得“新知”,是評書藝術與當下人們產生共鳴的重要原因。在北京報國寺的“聽工場”,演員們雖然說的大多是“舊書”,卻通過現代的思維方式進行演繹,使傳統藝術與當代社會相連接。比如,在評書《楊家將》中的“潘楊案”中,評書演員趙亮就在查閱曆史資料的基礎上,加入了自己的創作和理解,以現代的司法理念評說審案過程,使觀眾在感受評書藝術語言美的過程中產生新思考。

通過跨藝術門類的融合創新,為底蘊深厚的曲藝注入時代感,拉近傳統與當代的距離,為曲藝傳承和發展開辟了全新途徑。由河南墜子表演藝術家牛青蘭,墜胡演奏家、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楊慶林與搖滾流行樂手共同打造的MV“墜美三部曲”《墜美的月亮》《墜美山河》《墜美人間》,既保留了河南墜子的古典韻味,同時融入現代搖滾樂元素,創造出獨特的音樂風格,不僅讓更多年輕人了解到河南墜子,還讓更多人對將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與現代音樂風格相結合的國潮音樂產生了濃厚興趣。其中,“月亮”主幹結構采用河南墜子《楊宗保點兵》的小口兒唱曲調,一字一板,節奏明快,與電吉他、貝斯等配合毫無違和感;“山河”中,運用河南墜子簡潔低沉的男聲唱腔,配以中國傳統大鼓,營造出恢宏氣勢;“人間”則更突出河南墜子的柔美,加入嗩呐強化人間煙火、平安喜樂。正如牛青蘭所說,“我們用現代方式打開了河南墜子,卻不失其傳統的韻味,走進了當代觀眾的生活”。

3、網絡賞曲藝、學才藝成為新生活潮流

今年2月,某國內頭部短視頻平台公布數據顯示:2023年全年,該平台演藝類直播總場次達7143萬場,同比增長47%。數字化浪潮推動下,人們接觸和體驗藝術的方式也在發生深刻變革,全媒體時代下的曲藝打破時空限製,有了更廣闊的傳播場地。特別是在青年人的日常生活中,網絡賞曲藝、學才藝成為新潮流。

上一頁3/4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