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易俗社——拓展秦腔藝術傳播途徑(5)
2024-02-29 09:57:14人民日報
除了李白,鐵扇公主、包拯、嶽飛等舞台形象也深受觀眾喜愛。有次演出前,一名五六歲的小男孩瞥見了孫悟空的扮演者,興奮地跟著演員到了後台化妝間。
“我們都很喜歡這個小男孩,化妝師還給他的臉上描了戲妝。”劉治記得,後來演到《孫悟空大戰鐵扇公主》段落時,小男孩坐在台下,高興得手舞足蹈。“也許在這一刻,一顆戲曲的種子就發芽了。”劉治說。
每次演出完都有不少觀眾走上台來,與演員互動交流。外國遊客也常換上戲服,接受易俗社演員的“現場輔導”,和同伴們拍照留念。
“這就像一場秦腔嘉年華,讓觀眾沉浸在古城的藝術之夜。”“易俗社·梨園夜”策劃團隊成員蒲國偉說,新時代觀眾需要新的審美風尚、新的觀演關係,“我們一直在嚐試探索,通過多場景、多樣態、多風格的演出形式,融入年輕人的審美需求,讓更多人了解秦腔、喜愛秦腔、傳播秦腔。”
如今,易俗社80多人的表演團隊中,90後、00後演員占比已超1/3。在“易俗社·梨園夜”的主題演出中,這些“青春力量”扛起了大旗。
夜遊演出並非個案。近年來,易俗社攜手高校等社會力量,設計了折扇、宮燈、繪本、研學服飾等一係列特色鮮明的秦腔文創IP;通過經典劇目3D電影等創新嚐試,古老戲曲藝術開始擁抱音樂、動漫、數字科技……
“自1912年成立至今,易俗社弦歌不輟。我們跟隨前輩藝術家的腳步,始終與時代同頻共振。”在西安易俗社社長惠敏莉看來,戲曲藝術在曆史發展中,一直麵臨著傳承與創新的課題。“一方麵,我們守住根本、複排經典,‘原汁原味傳承’;另一方麵,我們也從戲曲傳統中,尋找更多符合時代需求的創新表達。”
“守藝人”不守舊,易俗社正不斷拓展著秦腔藝術傳播的途徑。“我們竭盡全力,爭取滿足更多觀眾的美育、審美需求。”惠敏莉說。
版式設計:趙偲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