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華看點

西安易俗社——拓展秦腔藝術傳播途徑(2)

2024-02-29 09:57:14人民日報

47歲的李東峰清楚記得5歲那年坐在父親肩上看秦腔的情景。

那天,關中小城陝西省涇陽縣,集市上搭起了大戲台。鄉親們紛紛趕來看戲,“接下來,是易俗社演的《火焰駒》!”人群中不知誰喊了一聲,大夥兒紛紛踮起腳尖,翹首以待。不久,熟悉的曲調響起,集市上的人們沸騰起來……

“從記事起,我就喜歡秦腔。”哪裏唱大戲,兒時的李東峰和小夥伴們便趕到哪裏。當年還是小學生的他們常穿過層層人群,鑽到後台,透過門簾的縫隙看演員們化裝。“秦腔真讓人著迷!”李東峰說。

1993年,16歲的李東峰進入藝校,學習秦腔表演。7年後,他進入西安易俗社。

“‘移風易俗、啟迪民智、輔助教育、推陳出新’是西安易俗社創社時的宗旨,每個成員都要銘記。”前輩們的教誨,他至今難忘。彼時,一眾秦腔名家成了李東峰朝夕相處的良師益友:王芷華、陳妙華、張寧中、張錦華、王保易、任慧中、張保衛……群英薈萃,各有所長。在李東峰看來,易俗社的前輩藝術家有個共同點,那便是對秦腔表演的赤誠熱愛與認真對待。

有一次,李東峰在秦腔《小宴》中飾演呂布,在初見貂蟬的情節裏,他怎麼演都不甚滿意。老師張保衛在一旁觀察良久,而後悉心指點。“貂蟬入門、見禮、轉身,呂布的表演也有不同層次。”張保衛解釋道:初聞女聲,眼神閃光;再看其影,神色驚豔;後觀其人,目光追隨。“短短1分鍾,呂布的眼神需呈現出3層遞進……”寥寥數語,讓年輕的李東峰醍醐灌頂。

那時,易俗社的排練場裏,眾多青年演員披星戴月,刻苦排戲。前輩秦腔藝術家們常在台下觀看,然後耐心指點,為年輕演員分析戲情戲理,興之所至,常常親身示範。

李東峰學藝如饑似渴,至今仍難忘前輩藝術家們“口傳心授”的表演經驗。排練《三滴血》,王芷華老師提醒他,要演出人物驚魂未定的神色;排練《周仁回府》,王保易老師點撥他,要演出人物寄人籬下的窘迫;排練《雙錦衣》,任慧中老師要求他,要演出人物從溫潤有禮到豪俠之氣的轉變……

上一頁2/5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