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漢字承載的中華文化基因(2)
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將對萬物的感知、觀察與思索抽象為豐富多樣的刻繪符號,形成漢字的源頭。在第一單元“源——萃圖成字禮序乾坤”,一枚距今約8000年的刻符龜甲引人注目。它出土於河南省舞陽縣北舞渡鎮賈湖村,其上刻畫的符號與甲骨文中的“目”字極為相似。賈湖遺址是裴李崗文化早期典型遺址,遺址內共發現17例刻畫符號,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漢字源頭。賈湖契刻與比它晚四五千年的殷墟甲骨文有不少相似之處,皆以利器在龜甲、骨器上刻畫而成,且內容都與占卜相關。
“到了商代,漢字已走過漫長的‘童年時代’,形成了體係完備的甲骨文,這是迄今所知東亞地區最早的成熟文字。”此次展覽策展人、成都博物館策劃研究部主任魏敏說。展廳中呈現了一組商代甲骨,涉及祈雨、田獵、祭祀、征戰等內容。
除了甲骨,商代青銅器上也會鐫刻銘文,被稱為金文。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小臣方鼎是商代晚期祭祀用具。器內壁鑄銘文4行22字,記敘了商王近臣受到賞賜,作鼎祭享已故的父親太子乙。
西周時期,金文漸興,內容多是頌揚周王室及貴族的功績,或記錄分封、祭祀、戰爭等重大事件。西周金文承襲自甲骨文,字體更加規整、穩定,風格更加雄渾大氣,與周人的禮樂文化高度契合。周天子常將刻有銘文的青銅器賞賜給各地諸侯,諸侯國之間的交往也常以有銘青銅器為載體,漢字由此在中華大地上實現大規模傳播,促進了思想、文化的交流和族群融合。
西周格仲簋、折觥、三年興壺、四十三年逨鼎……這些青銅重器上的銘文蘊含著重要的曆史信息。陝西省寶雞市扶風縣出土的史牆盤是禁止出國(境)展覽的國寶級文物。此盤體形巨大,腹和圈足分別飾鳳紋和獸體卷曲紋,底部鑄有銘文284字,銘文前段頌揚西周文、武、成、康、昭、穆、共(恭)七代周王的功績,後段記敘微氏家族高祖、烈祖、乙祖、亞祖、文考和作盤者六代人的事跡。牆盤所記述的周王政績與《史記·周本紀》中的內容高度吻合,關於微氏家族發展史的內容不曾見於已知的文獻,填補了西周國史微子家族的一段空白,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