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萬古流”,從七孔石刀看到唐代銅鏡(2)
長江下遊文明經曆了漫長的發展。早在舊石器時代這裏已有古人類繁衍生息,新石器時代形成了諸多具有獨特文化麵貌的史前文化。春秋戰國至秦漢時期,這裏逐漸加快了融入中華核心文化圈的進程。六朝以來,中國的經濟文化重心逐漸南移。中唐以降,“天下大計,仰於東南”“東南財賦地,江浙人文藪”,長江下遊地區成為領跑千年的全國經濟文化重地。長江下遊文明造就了江南水鄉的千年文脈,是涵養中華文明的重要源泉。
此次“大江萬古流——長江下遊文明特展”南京博物院集長江下遊10家單位之力,精心挑選了約250組(件)展品,通過4個部分,向觀眾展示長江下遊地區的文明起源與發展曆程、文化高峰時期物質和精神文明的物證,以及當下城市文明的斑斕光影。
展覽現場
在距今200多萬年的舊石器時代早期,長江下遊就已有人類勞動、繁衍、生息。新石器時代,長江下遊不同地域的人群創造了多姿多態、風格迥異的文化,良渚古城遺址是早期國家文明的標誌性遺存。
從現有考古成果看,長江下遊地區在距今200多萬年前就已有古人類生存活動,其文明化進程奠基於距今約1萬年前後、起步於距今約8000年前後,而在距今約5300年則率先進入了國家階段。長江下遊地區依靠稻作農業經濟的支撐,完整演進了“古文化-古城-古國”的發展全程。
七孔石刀,新石器時代北陰陽營文化(距今約6000—5300年)
江蘇南京北陰陽營遺址出土,南京博物院藏
北陰陽營文化以20世紀50年代發掘的南京市北陰陽營遺址命名,主要分布在薛家崗文化以東的南京、鎮江地區的河旁台地和丘陵上,向西到巢湖東岸與薛家崗氏族為鄰,向東到太湖西部常州一帶與崧澤文化相接。
從安慶順江而下,到蕪湖、南京、鎮江一帶,公元前5000多年前的農業經濟和物質文化,是由以北陰陽營氏族為代表的先民創造的。在各遺址中,發現了大量石製生產工具。石器都磨製得很精細,多見舌形穿孔石斧,環狀大石斧、穿孔石鋤、長條形拱背或帶脊的石锛、楔形鑿,也有與薛家崗文化相近的七孔石刀。從豐富的生產工具和廟山遺址陶器上的稻殼印痕可知,農業經濟是這一地區氏族部落的主要經濟活動,水稻是主要的農作物。
從此次展出的七孔石刀可見北陰陽營氏族為代表的先民製作水平很高,刀身周身磨光,雙麵刃。刀背附近橫列圓孔7個,以便穿繩加固於柄上。
狩獵紋陶罐,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距今約5300—43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