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華看點

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 南海之舟 絲路逐浪(2)

2022-12-30 10:16:52人民日報海外版

沉船800多年,許多瓷器同珊瑚礁黏結一體,形成了奇特的視覺效果,還有一些古代錢幣嵌入珊瑚礁,成為人們所稱的“錢山”。

“中國人民在南海的活動已有2000多年的曆史。”章佩嵐說,西漢以來,先民們在南海的航行和生產活動日益增加,開辟了海上絲綢之路必經的黃金水道。《漢書·地理誌》記載,廣東徐聞、廣西合浦是漢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船隻經過南海,駛往印度和斯裏蘭卡一帶,可購得珍珠、琉璃、奇石異物等。

宋代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明顯提高,指南針廣泛應用於航海,中國商船的遠航能力大為增強,海上絲綢之路發展至鼎盛時期。南海海域有諸多宋代沉船遺跡,展櫃中陳列著沉船出水的陶瓷器、金屬器、玻璃器等,正是外銷經濟繁榮發展的證明。

經考古隊調查,華光礁Ⅰ號沉船殘存船體長約17米,寬約7.54米,舷深約3-4米,覆蓋麵積約180平方米,共發現隔艙11個,排水量不小於60噸。“水密隔艙,龍骨結構,魚鱗搭接,還有保壽孔,是福建泉州製造遠洋木帆船獨有的傳統做法,這艘船屬於典型的福船。”章佩嵐指著展櫃中一件三係陶罐說,“這裏麵裝的粉盒,還是當年裝船時候的樣子,但現在已經無法取出了。宋代的遠航商船將精美易碎的小件器物放在這樣的陶罐中,既能節省空間,又能對小物件起到保護作用。”

出海

“南海天書”與108兄弟公

“自黃山馬去勞牛勞向申行駛三更收”,這是南海博物館展品《更路簿》中的記載。

《更路簿》被稱為“南海天書”,是海南漁民根據長期航海和生產實踐所記錄下來的南海航行手冊,用海南話寫成,並繪有地圖,以手抄本形式流傳。此外,民間還流行著口頭傳承的“更路傳”。“更”是航程,“路”則是航向。“自黃山馬去勞牛勞向申行駛三更收”,黃山馬指的南沙群島上的太平島,勞牛勞指的是大現礁,申指的是航向,在順風順水的情況下,一更約等於10海裏,三更就是30海裏,一句話將出發地、目的地、方位、距離等全都說清楚了。

上一頁2/4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