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華看點

感受文物中蘊含的絢爛傳統文化

2022-12-21 09:33:00人民日報

每一件文物都像一塊拚圖,拚接出更加真實的曆史圖景,也讓我們對古代中國的物質和精神文明有了更加鮮活直觀的認知。

不久前,在長沙博物館舉行的“長沙考古七十年成果巡禮”特展上,一隻題有五言唐詩的長沙窯青釉瓷碗受到關注——“住在綠池邊,朝朝學采蓮。水深偏責就,蓮盡更移舡”。樸實無華的文字、恬淡自然的意境,仿佛帶領參觀者走進千百年前的江南水鄉,泛舟於碧波蕩漾的池塘。目前已發現的長沙窯器物題寫各種詩句110首,其中隻有10首能在《全唐詩》查到。通過遺址考古發掘,這些原本失傳的唐詩重新呈現於世人眼前,讓人們從一個側麵領略到詩歌國度的風采。

“在心為誌,發言為詩。”古人用詩歌記錄生活、表達情感,而這些詩歌被瓷器匠人寫在生坯上,用釉塗、拿火烤,留傳到今天。“春水春池滿,春時春草生。春人飲春酒,春鳥哢春聲。”古人把一醉方休的酣暢留在了瓷器上。“不意多離別,臨分灑淚難。愁容生白發,相送出長安。”萍水相逢、關山難越,沒有發達的交通和通信,離愁別緒怎能不叫人動容?“二八誰家女,臨河洗舊妝。水流紅粉盡,風送綺羅香。”這份初遇的情意,曆經千百年依舊動人。長沙窯瓷器上的古詩,或許沒有李白的飄逸瑰麗,也不似老杜般沉鬱頓挫,但這些質樸直白的詩句,同樣凝聚著古人對生活的情思、對生命的感受,更描繪出當時的民俗風情、生活日常,讓後人得以思接千載,感受古今情感與思想的同頻共振。

文物是曆史的見證。在河南三門峽,一個青銅壺在地下“窖藏”了6斤多重的西漢時期藥酒;在新疆羅布泊地區,大漠中埋藏的一截指頭長短的深褐色小尖棒,是古代女性用於塗紅的化妝棒;在湖南長沙,2000多枚出土木簡上,佃農租地情況、納稅數量等數據一目了然……史書文獻裏,對尋常百姓柴米油鹽的記述相對匱乏。但諸如做衣服、蓋房子、種糧食、造工具這些普通人生活的日常,同樣蘊藏著文明的基因、包含著文化的種子。從這個意義上說,每一件文物都像一塊拚圖,拚接出更加真實的曆史圖景,也讓我們對古代中國的物質和精神文明有了更加鮮活直觀的認知。

上一頁1/2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