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華看點

多種方式,多途回歸:海外國寶的“回家”之路

2022-12-05 13:42:07國家人文曆史

隨著中國經濟繁榮、國家地位及綜合國力提升,越來越多的海外中華文物回歸祖國。從2003年開始的圓明園獸首回歸到2015年甘肅大堡子山遺址被盜金飾片回家、2018年回歸的青銅虎鎣,2021年亮相春晚的佛首石雕……近年來,文物回歸屢屢登上熱搜。

據中國文物學會統計,自鴉片戰爭至今,共有超過1000萬件中國文物流失海外,其中國家一、二級文物數量就達100餘萬件。文物大量流失是國人心中揮之不去的傷痛,從其流失之日起,我們無不希望有朝一日它們能重返祖國的懷抱。正如中華搶救流失海外文物專項基金主任張永年所言:“中國有個傳統,國之重者,國土與國寶。文物是一個民族優秀文化的代表,搶救國寶、保護文物是愛國主義的集中體現。”

多種方式,多途回歸:海外國寶的“回家”之路

《研山銘》手卷(局部),米芾,現藏故宮博物院。這是國家文物局首次動用“國家重點珍貴文物專項資金”購回的國寶

“國寶工程”

中國是全世界最早建立文物進出境審核監管製度的國家之一,早在1950年就設置文物進出境審核機構,實施嚴格的文物出境許可,有效遏製了自清末以降中國文物嚴重流失的局麵。新中國成立之初,黨和國家領導人多次就流失海外的重要文物追索工作作出指示。中國對於文化遺產保護的堅定決心與實際行動也贏得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與支持。1951年6月,蘇聯彼得格勒大學(今聖彼得堡國立大學)東方學係圖書館向我國文化部交還帝俄時期從中國掠走的11冊《永樂大典》;1954年6月,蘇聯國立列寧圖書館向我國外交部移交52冊曾收藏於原滿鐵圖書館的《永樂大典》;同年,蘇聯科學院又將《永樂大典》夢字韻1冊送交我國科學院訪蘇代表團;次年12月,德意誌民主共和國總理格羅提渥訪華時,又將之前保存在萊比錫大學圖書館的3冊《永樂大典》交還我國。重歸祖國的67冊《永樂大典》等文物作為新中國成立初期外國機構、政府返還我國的首批重要文物,開創了中國海外流失文物返還之先河。

1952年,文化部報周恩來總理批準,財政部逐年撥專款,用於重點文物保護維修、重點考古發掘和珍貴文物收購三項,並規定專款專用、不得挪用、允許跨年使用等原則。在中國政府的支持下,我國通過購買或友好交往的形式回收了一些流失的文物。如1952年周恩來總理批準以重金從香港購回“三希”墨寶之王獻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遠帖》;1955年文化部購回陳清華藏書131種509冊,1965年購回第二批陳氏藏書25種;1957年購回唐代韓滉的《五牛圖》;1993年,上海博物館從香港購回1200餘件戰國竹簡等等。為搶救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2002年,國家財政部和文物局共同啟動“國家重點珍貴文物征集專項資金”,即國家每年撥付5000萬元用於征集海內外的珍貴文物。2003年7月啟動“國寶工程”,其宗旨就是協助政府,動員社會力量,聯合國內外尊重人類文化遺產、熱愛中華文明的組織和個人,廣募資金,通過討還、回購、回贈等方式,多渠道促成流失海外的國寶早日回歸祖國。第一件動用此項資金購回的國寶是宋代米芾的《研山銘》手卷,花費2999萬元。

在接下來幾年,又接連收回宋代青白釉花口鳳首壺瓷器、戰國虎形佩、子龍鼎等。除政府層麵出資購得海外文物外,民間團體、企業以及個人的力量也不容小覷。流失海外多年的《翁氏藏書》,在1998年被上海圖書館花費450萬元從佳士得拍賣公司購回;大型國有企業保利也積極投身到搶救流失文物的隊伍中,2000年斥巨資購回即將再次流失的牛首、虎首和猴首三件銅像;2003年,故宮博物院購回流失近百年的《隋人書出師頌》,上海博物館以450萬美金托王立梅從安思遠手中購回《淳化閣帖》第四卷等。

多種方式,多途回歸:海外國寶的“回家”之路

2022年9月26日,上海市閔行區博物館舉辦的“盛世回歸——海外回流文物特展”上展出的圓明園海晏堂十二生肖之牛首、虎首、馬首(複製件)、猴首、豬首(自左至右)。這次展出彙聚了來自保利藝術博物館和北京市海澱區圓明園管理處的47件精美文物,均為海外回流精品文物

在政府積極回購的同時,大量海外華僑、華人及愛國人士也踴躍投身海外遺珍的尋訪、搜集與促歸工作,慷慨解囊,甚至傾囊相助。2000年,原藏於明朝內府的《絲路山水地圖》由收藏家易蘇昊先生斥巨資購回國內。2017年,知名僑商、世茂集團董事局主席許榮茂又以1.33億元從藏家手中收購,並無償捐贈給故宮博物院。2001年,英國華僑陳俊從海外拍到的明代綠色琉璃瓦當麒麟捐贈給故宮博物院;2003年,美籍華人陳哲敬將傾盡家財購得的龍門石窟佛首捐獻給祖國;2010年,美國華僑餘春明將在歐美地區收集到的160件明清外銷瓷捐贈給南昌大學;2015年,瑞士華人收藏家仇大雄將10件明清犀角器捐贈給上海博物館。

2003年,澳門著名企業家何鴻燊向中華搶救流失海外文物專項基金捐贈600萬港幣,從美國藏家手中購得珍貴的圓明園豬首銅像回國,並捐贈給保利藝術博物館收藏。2007年8月初,香港蘇富比拍賣有限公司準備拍賣圓明園馬首銅像,經過和拍賣行協商,何鴻燊在拍賣會前以6910萬港幣的價格買下。2019年11月,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和澳門回歸20周年,何鴻燊決定將圓明園馬首銅像捐贈給國家文物局。

長達25年的追索

除回購和捐贈外,海外流失文物回歸的另一重要途徑是依法追索。鑒於文物非法流失的曆史背景,我國鼓勵通過法律途徑來追索在戰爭時期被掠奪出境的文物,對此也做出了諸多努力。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就積極加入保護文化遺產的相關國際公約:1985年加入《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1989年加入《關於禁止和防止非法進口文化財產和非法轉讓其所有權的方法的公約》;1997年加入《國際統一私法協會關於被盜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約》,這給我們要求流失文物返還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據。根據這些國際公約,我國享有對這些非法流失文物的所有權,即便是文物被盜或被出口前,這些公約還沒有生效,也改變不了一個事實——中國是這些流失文物的所有權國家,有收回的權利,並且在情理上都是可以要求其歸還的。依據國際公約,通過法律、外交等多種手段,在有關國家政府和國際組織協作下,一大批被走私出境的流失文物相繼成功返還我國。

1994年夏,倫敦警察廳破獲一盜竊、走私埃及文物的團夥。在調查中發現其中數人涉嫌走私中國文物。1994年底到1995年初,我駐英使館和英國警方同時接到若幹封匿名信,信中檢舉有關非法走私中國文物的嫌疑人及走私文物的路線、進貨批量及市場交易等情況。

根據舉報,1995年3月10日,英國警察總署發動了代號“水燭行動”的突襲,分別在英國兩個港口截獲兩批走私文物,共計7卡車,約6000件,其中包含大量中國文物。英籍香港文物商人丹尼·馬、英國文物商人鮑克斯和一名英國警方人員被拘捕。3月31日,英國警方來到中國駐英大使館文化處,通報了截獲走私中國文物的情況。警方稱,主要嫌疑人是以英籍香港商人丹尼·馬為首的3人,他們屬於一個國際性走私集團,運作方式是從中國內地走私文物,經香港運至英國、美國、瑞士等地販賣以獲取暴利。英方希望中國派遣文物專家前往鑒定,為英國警方將要提起的刑事訴訟提供證據。

1995年4月24日,時任北京市文物出境鑒定所副所長章津才和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司文物處處長李季被派往英國,同大英博物館專家對這批文物進行初步鑒定,經清點,中國文物總數達3494件。李季發現,這些文物從時間範圍已經涵蓋了中國曆史的各個時期,從空間範圍來講幾乎涉及大半個中國,種類之豐富足以填滿一個博物館:從遠古時期的恐龍蛋化石,史前各種紋飾與器型優美的石器、陶器,周代的青銅車馬飾件、漢代墓葬中陪葬的玉衣片、玉璧、銅鏡、銅帶鉤、銅釜、竹簡,再到唐墓出土的陶武士俑、陶仕女俑、陶馬、陶駝、銅鏡;數方帶蓋石墓誌,宋元墓葬出土的青釉魂瓶,明清墓葬出土的陶俑、琉璃樓屋模型明器組合、青花瓷板墓誌、繡衣、鎧甲等,還有沉重、高大的石羊等墓葬封土前的石像生等。

還有一些盜竊自中國境內寺廟的明清時代文物,如漆木和石質的佛教、道教造像、藏經文書、鐵香爐等。雖然中國政府對這批文物享有無可爭辯的物主權益,但事情並不那麼簡單,李季介紹說:“英方強調首先要在英國法庭上指證,簡單地說就是文物是中國文物,但是你要證明這是屬於中國的文物。如果是西方人合法購置的中國文物就應該是購買者的;還有如果是中國王室贈予歐洲王室的文物也應該屬於他們的合法財產。所以麵前的問題就是證明這些文物的所有權是歸屬於中國的,這才有追訴的權利,才能行使物主的辨認權,用我們過去樸素的階級情感簡單地認為俺家的東西俺要回來就行是完全行不通的。”

1996年3月1日,中國國家文物局致函英國內務部,表明這批文物屬於中國政府所有並要求歸還中國的立場。但英皇家檢察院以英國法律對發生在其他國家的犯罪進行起訴有限製範圍為由,決定不起訴走私嫌疑人,認定該案隻能由對被盜物品接收地擁有司法管轄權的法庭來審理,而文物進入英國,應屬合法的進出口行為。參與該案的中國法律顧問馬懷德介紹,據英國法律,走私罪必須有偷漏關稅行為才能構成,但丹尼·馬等人在將這批文物從香港運進英國時都已合法完稅;銷贓罪必須有盜竊犯罪行為發生才能構成,而丹尼·馬等人的盜竊行為是發生在中國內地或香港,並不在英國法庭的司法管轄範圍內。至此追索工作陷入困境。

多種方式,多途回歸:海外國寶的“回家”之路

2020年10月,部分從英國回歸的走私文物,包括唐三彩七星盤、宋代青白瓷、元明石雕馬等珍品。這批文物歸國曆時25年,是中英兩國合作打擊文物走私、促進文物追索返還的成功範例

上一頁1/2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