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看百年海派,一種文脈傳承與文化理想(5)
2022-11-29 10:17:02澎湃新聞
吳昌碩之後,民國時期海派的紛繁中,則以更大的氣象對於東西方文明經典進行包容並蓄,正如郎紹君先生在分析海派時所言:“民國時期(1911-1949)的海派,處在社會變革、西潮湧入、啟蒙和救亡交織的環境中,有反叛有固守,有磨礪與創造,呈現出折中變異的新局麵……如果把蕭俊賢、金城、陳師曾、陳年、王夢白、葉淺予、蔣兆和視為單純的北京畫家,而無視他們與上海的淵源關係,就不可能對他們有全麵和深入的認知。美術史需要以動態的眼光看待動態的畫家。惟其如此,才能把握動態中的藝術現象。”
1936年林風眠帶領杭州國立藝專教師們到超山郊遊並憑吊吳昌碩墓(前排左起為林風眠、妻子艾麗絲、女兒蒂娜)
林風眠(右二)與關良等在上海市郊寫生(約1950年代)
林風眠《秋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