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華看點

重看百年海派,一種文脈傳承與文化理想(4)

2022-11-29 10:17:02澎湃新聞

這篇文章是迅翁一貫的冷峻、清晰,寒嗖嗖的,讀之讓人心驚,乍讀當然不無道理,細讀再思,迅翁如木刻般刻出了線條,但似乎依然失之粗疏了。然而所謂“近商”二字卻道出了海派繪畫初起時的特點——按照盧甫聖先生的考證,目前可見出現“海派”二字的是1899年張祖翼跋吳觀岱的畫:“江南自海上互市以來,有所謂海派者,皆惡劣不可暫注目。”這句話大概是從文人畫的立場對於當時上海城隍廟畫家等走商業路線畫家的評論,從今天的眼光看,此言依然有其道理所在,海派繪畫的初起時,種種因商業性的迎合、媚人之狀,確實有“惡劣而不可暫注目”者。

重看百年海派,一種文脈傳承與文化理想

1965年潘天壽在杭州景雲村寓所止止室作畫

然而華洋雜處、文人不斷湧入的上海是何等樣的大熔爐與大境界,這樣一種被文人鄙夷的小“海派”不久即被一種更大氣的大“海派”所代替,趙之謙、任伯年之後,可以吳昌碩先生的出現為代表,所謂“強其骨力墨淋漓”,其內在文化情懷,所包含的大氣與骨力、蒼莽也啟發了其後的齊白石、黃賓虹,其精神境界至今影響而不衰,無論是劉海粟、潘天壽等,無不受其潤澤。潘天壽《中國繪畫史》因之稱“安吉吳缶廬昌碩,……以金石篆籀之學出之,雄肆樸茂,不守繩墨,為後海派領袖。”

重看百年海派,一種文脈傳承與文化理想

吳昌碩《山水詩翰卷》(局部)

重看百年海派,一種文脈傳承與文化理想

吳昌碩《畫浦東芍藥花圖軸》

上一頁4/7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