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茶馬古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千年回響 (6)
茶馬文化是愛好和平的文化。唐代以前,各民族之間出於利益紛爭尤其是為了爭奪戰馬這一軍事戰略資源,也曾爆發過一些戰爭衝突;西南茶馬古道的開通,使包括戰馬在內的各類物資可以通過貿易手段獲取,徹底改變了馬在西南各民族文化中的麵貌,使其不再與戰爭、災禍聯係在一起,而是成為財富的象征。這種改變對西南地區和平發展的意義十分重大,明代名臣楊一清就認為茶馬貿易能夠很好地穩定邊疆、消弭戰爭,他在給皇帝的上書中直言茶馬貿易“實賢於數萬甲兵”。事實證明西南茶馬古道的通暢也確實使“西陲宴然”,在明代兩百多年間沒有發生大的戰爭(《明史·朵甘烏斯藏行都指揮使司傳》)。
共同培育偉大的愛國精神
茶馬古道所建立起來的各民族之間的聯係,不僅是經濟和文化聯係,而且是情感聯係、精神聯係。千年來,各民族依靠古道貿易互通有無,因共享古道曆史文化而互敬互愛,也共同培育了偉大的愛國精神。“時窮節乃見”,在近代中國陷入存亡危機之際,這種愛國精神便熠熠閃耀,集中體現在抵製印茶入藏和西南地區抗戰等重大曆史事件之中。
印茶入藏是近代英印殖民勢力主導的一種經濟侵略活動,其目的是通過向西藏傾銷印度茶葉,從而切斷茶馬古道上原有的經貿聯係,逐步滲透乃至控製西藏。英國殖民者自侵占印度後,一直覬覦我國的西藏地區,於1888年、1904年兩次軍事入侵西藏;19世紀80年代以後印度茶在全球市場占據上風以後,英印殖民勢力對印茶入藏的野心便更加膨脹。他們一方麵通過軍事和外交手段,逼迫清政府簽訂不平等條約,開放亞東、噶大克等通商口岸;另一方麵加緊仿製磚茶,並通過低價傾銷、暗地走私等多種手段銷往西藏。然而,他們低估了茶馬古道上各民族之間的血脈聯係,也低估了西南各族同胞維護祖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決心。即便是在川康地區遭遇戰爭動蕩、四川邊茶運輸中斷的時期,西藏的茶葉消費缺口也是轉由後起的滇茶來填補,印度茶仍被拒之門外。由於中央政府、西藏地方政府和藏族同胞的堅決抵製,印度茶在整個晚清民國時期始終未能打開西藏市場,據統計,其在西藏的最高年銷售量約為一萬公斤左右,與我國茶葉動輒數百萬公斤的銷量相比不過是九牛一毛,與此同時部分我國茶葉甚至還通過拉薩轉賣到了印度大吉嶺等地。到20世紀40年代末,印茶入藏企圖宣告破產,這是西南各族同胞反抗帝國主義滲透的一次重要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