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茶馬古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千年回響 (3)
共同書寫悠久的古道曆史
西南茶馬古道延續了一千多年之久,從隋唐時期設立互市開始,宋榷茶馬,元修驛路,明開碉門,清興滇茶,各族人民共同書寫了悠久而輝煌的古道曆史。
早在南北朝時期,吐穀渾就已經與臨近的益州地區有了民間商業往來;到了隋朝,中原與吐穀渾建立了短暫的互市關係;唐高祖武德八年,吐穀渾又一次“款承風戍,各請互市,並許之”(《冊府元龜》)。承風戍在今青海貴德縣,是後來的唐蕃古道(青藏茶馬古道)途經之地,而吐穀渾以產馬著稱,其在青海湖一帶培育的良馬“號為龍種”(《北史·吐穀渾傳》),自然是參與承風戍互市的重要商品。緊隨吐穀渾之後,吐蕃在赤嶺、隴州等地與唐朝開展了互市,史籍中也留下了茶葉、馬匹流通於漢藏之間的記載。不過,當時唐王朝從外部獲取戰馬的主要途徑是與西北的回鶻開展絲馬貿易,對吐蕃馬的需求並不大,因此西南茶馬古道上的互市也時斷時續。
到了宋代,吐蕃唃廝囉部控製了青藏茶馬古道,與宋王朝之間開展了規模龐大且長期穩定的茶馬貿易。宋朝還在四川設立了“提舉茶馬司”,製定了茶馬法,推動了茶馬貿易的規範化,使之成為官方控製下的經濟活動。建立元王朝的蒙古族本就是馬背上的民族,沒有通過茶葉貿易來獲取戰馬資源的需求,但為了西南地區的和平穩定,他們依然接過了發展西南茶馬古道的接力棒。元朝不僅修整完善了茶馬道路係統,把它確立為官道,還在青藏、川藏兩條線路上修建了40多處驛站,並對道路進行管理。終元一朝,西南茶馬古道暢通無阻,漢、藏、蒙、回等各民族在茶馬古道上自由往來。
在此之後,明王朝進一步加強了對西南邊疆和茶馬古道的管理,一方麵繼承並強化了宋代的茶馬律法和管理機構,另一方麵在元代驛路係統的基礎上開辟了碉門路茶道,使之成為當時茶馬貿易的重要通道之一。明朝官方的一係列努力,加上各族人民和各地方政權的支持,使西南茶馬古道空前繁榮起來,除了繼續發展青藏線茶馬貿易,在川藏線上還形成了黎州、雅州、碉門、岩州、鬆潘五大茶市。到了清代,西南茶馬古道的形態發生重大變化,形成了“以茶貿馬”和“以馬運茶”兩種模式並行的局麵。一方麵由於中央王朝的戰馬需求降低,官方茶馬貿易逐漸萎縮,但為了滿足藏、彝等民族日益旺盛的飲茶需求,清王朝持續擴大四川的“南路邊茶”“西路邊茶”貿易規模,並在北勝州(今雲南永勝縣)新設茶馬互市。另一方麵,北勝州(後移至麗江)互市促進了滇茶的崛起,清朝實行的自由貿易政策又使以騾馬為運力的雲南民間馬幫成為發展古道貿易的重要力量,西南茶馬古道迎來了“以馬運茶”的時代,增添了又一重深厚的曆史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