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華看點

西南茶馬古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千年回響 (2)

2022-10-10 11:34:58光明網-《光明日報》

西南茶馬古道穿越隴西走廊、藏彝走廊、苗疆走廊三大民族走廊,以其網絡狀的發達道路係統,促進眾多民族的經濟文化往來。其中,青藏茶馬古道途經的隴西走廊在現代地理區域劃分中被歸入西北地區,屬於西北民族走廊的一部分,但從民族史的角度來看,隴西走廊與西南各族的關係更為深厚。作為東接黃土高原、西連青藏高原、北抵祁連山脈、南控四川盆地的“十字路口”,隴西走廊自古就是民族遷徙的要道和商業貿易的樞紐,這裏曾活躍著犛牛羌、黨項羌、白狼羌、白馬羌(白馬氐)、隴西鮮卑、吐穀渾等古代民族。唐代以前,這些古代民族在隴西走廊開辟商貿通道,並與中原王朝開展互市,為此後青藏茶馬古道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唐宋時期,以藏族為主體的吐蕃等政權相繼控製隴西走廊地區,並與中原王朝建立了茶馬貿易關係。這種茶馬貿易關係深刻改變了隴西走廊的角色和定位,使它從漢、藏民族各自的地理邊緣,轉變為遊牧文明和農耕文明之間的紐帶。

除開發隴西走廊外,這些古代民族中的一部分還向西進入青藏高原,與當地居民融合,逐漸形成今天的藏族、土族、撒拉族、門巴族、珞巴族等民族;另一部分尤其是其中的氐羌民族在曆史上多次沿藏彝走廊南下,經過漫長的發展演變,形成了今天主要居住在四川、雲南兩省的彝、羌、哈尼、納西、景頗、怒、獨龍、傈僳、白、阿昌、基諾、普米等眾多民族。這些民族在西南大地上遷徙交融、繁衍生息,不僅擴展了我國的西南邊界,而且極大地促進了西南地區的開發,留下了哈尼梯田、波日橋等生產生活遺跡,以及德格印經院雕版印刷術、白族紮染技藝、傣族慢輪製陶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

西南茶馬古道的另外兩條線路川藏線和滇藏線,一方麵向西穿過藏彝走廊,充當了漢、藏、彝、羌等民族之間的“文明使者”。早在唐代,川藏之間就有了零星的茶葉貿易;而吐蕃因為一度與南詔建立了結盟和朝貢關係,因此其上層貴族能夠從南詔“得到茶及多種樂器”(《賢者喜宴》)。明清兩朝,隨著青藏線退居次要地位,川藏線、滇藏線先後成為西南茶馬古道的主要線路,藏彝走廊在團結各民族、穩定西南邊疆方麵的意義更加突出。另一方麵,在明清時期,川藏線和滇藏線還向東延伸到了苗疆走廊一帶。作為苗疆走廊核心地帶的貴州同樣是西南地區茶葉的重要產區,曆史上貴州茶除銷往內地省份外,也是銷往西藏的“邊茶”的重要組成部分,明王朝還曾在播州宣慰司(在今貴州遵義市)設置了茶倉,專門服務於茶馬貿易。貴州茶經四川、雲南彙入茶馬古道,促進了苗疆走廊與藏彝走廊之間的民族互動,推動了西南地區的民族遷徙與融合,使川、黔、滇、藏等地日益連接為一個整體。

上一頁2/7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