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史上的古籍整理工作(4)
2022-10-08 08:24:43光明日報
南朝梁蕭統編纂《文選》30卷,收錄先秦至梁代詩文名篇700餘首,頗具鑒裁。隋唐之際形成“文選學”,對《文選》的研習、注釋、模仿蔚然成風,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李善《文選注》60卷、五臣《文選注》30卷。前者征引富贍,內容廣博;後者簡明扼要,通俗易懂。唐中期至北宋,五臣注流行;兩宋之際,李善注又受到青睞。在刻本時代,除了單獨的李善注、五臣注之外,還出現了五臣-李善注、李善-五臣注之類的拚合本,風靡宋元明清四代。
印本(含刻本、活字本、石印本)時代
印刷術出現於唐代初年,當時隻用於印刷佛經、日曆等世俗讀物。《夢溪筆談·技藝》載:“板印書籍,唐人尚未盛為之。自馮瀛王始印‘五經’,已後典籍皆為板本。”馮瀛王即馮道,五代時人,曾倡議國子監校定“九經”,組工雕印,此為官家刻書之始。版印書籍不僅能夠將典籍化身千百,促進其廣泛傳播,而且把文人從極為繁重的抄寫工作中解放出來,投身到對古籍的收藏、校勘、注釋、研究等工作中。中國古代的印本書籍,以雕版印刷為主,亦有少量活字本(木活字、泥活字、銅活字、鉛活字等)。清末出現了石印本、珂羅版印本等,但流行時間不長。
兩宋時期,出現了許多致力於古籍整理與研究的學者,成果豐碩。其中最令人矚目的就是南宋朱熹的經典注釋和嶽珂的古籍整理與刊刻。
南宋理學家朱熹(1130-1200年)將《禮記》中的《大學》《中庸》兩篇獨立出來,與《論語》《孟子》合並,撰寫《四書章句集注》26卷。該書摒棄唐代孔穎達等“五經正義”注疏煩瑣的弊端,代之以清通簡要、義理深刻的風格,成為南宋理學的代表性著作。明清以後的科舉考試命題,大抵出自“四書”“五經”,而“四書”題皆以朱熹此書為準繩,影響巨大而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