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華看點

中國曆史上的古籍整理工作(3)

2022-10-08 08:24:43光明日報

紙寫本時代

西漢人發明了紙張,較為粗糙,經過東漢蔡倫的改良而逐漸得以流行,出現了一段簡帛與紙張混用的時期。東晉桓玄下令廢除竹簡,古代典籍才正式進入紙本時代。紙張成本低廉,書寫容易,攜帶方便,大大促進了圖書文獻的生成、傳播、整理和普及。紙寫本時代的古籍整理,以文獻注釋的成就最高。

兩漢時期的古籍注釋,已經從儒家經典擴展到子書、史書和詩文,如高誘《淮南子注》、王逸《楚辭章句》、應劭《漢書集解音義》等。六朝至唐初,出現了所謂的“四大名注”,即南朝宋裴鬆之《三國誌注》、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南朝梁劉孝標《世說新語注》、唐李善《文選注》。當然,最具代表性的當屬唐初孔穎達(574—648年)領銜編撰的“五經正義”。

據《新唐書·孔穎達傳》,唐太宗時“穎達與顏師古、司馬才章、王恭、王琰受詔撰‘五經義訓’凡百餘篇,號‘義讚’,詔改為‘正義’”。其中《周易正義》16卷,《尚書正義》20卷,《毛詩正義》40卷,《禮記正義》70卷,《春秋左傳正義》36卷,合稱“五經正義”,頒布天下。“五經正義”充分吸收南北經學家的見解,結束了注釋紛爭的局麵,具有集大成的意義。唐代還出現了賈公彥的《周禮義疏》《儀禮義疏》,徐彥的《春秋公羊傳疏》和楊士勳的《春秋穀梁傳疏》。以上“九經”注疏,為唐代文人參加科舉考試提供了權威教材,影響深遠。諸經正義(或稱義疏、疏)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它們既要為經書作注,也要對漢魏六朝人的注釋進行疏解,因而內容翔實,說解透徹,但由於奉行“疏不破注”原則,故往往曲折為說,牽強附會,“功在詳析與整理而創造不多”(汪耀楠《注釋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年版,第416頁)。與孔穎達幾乎同時的陸德明(約550—630年),曾經為《周易》《尚書》《毛詩》“三禮”“三傳”《論語》《孝經》《老子》《莊子》《爾雅》等各自撰寫《音義》,合為《經典釋文》30卷。該書在對14部重要典籍的原文和注釋進行音注時,采擇漢魏六朝音切凡230餘家,兼載諸儒之訓詁,詳列各本之異文,具有重要的古音學、訓詁學、校勘學價值。後人將該書內容拆散,插入“十三經”相應的經文和古注之下,為讀者提供方便。

上一頁3/5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