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史上的古籍整理工作(5)
嶽飛之孫嶽珂(1183—1243年)是南宋著名官員、藏書家。他設立相台家塾,對“九經”“三傳”等儒家典籍進行係統性整理和刊刻。與陸德明不同,嶽珂使用版刻書籍(而不是寫本)進行校勘。他以家塾所藏各種舊刻,“並興國於氏、建餘仁仲,凡二十本;又以越中舊本注疏、建本有音釋注疏、蜀注疏,合二十三本。專屬本經名士,反複參訂,始命良工入梓”(《九經三傳沿革例》)。態度極為認真,搜羅版本空前齊備,並且延聘專家進行校理,於書本、字畫、注文、音釋、句讀、脫簡、考異等,皆羅列條目,詳審而精確,後世推為善本。中國古代的校勘學、版本學、刊刻學,自此確立。
元明兩代的古籍整理相對蕭條,成果不多,但也出現了胡三省《資治通鑒音注》、淩稚隆《史記評林》、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毛晉《六十種曲》等重要成果。降至清代,文字獄嚴酷,古籍整理卻進入了鼎盛時期。經部如閻若璩《尚書古文疏證》、陳奐《詩毛氏傳疏》、焦循《孟子正義》、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郝懿行《爾雅義疏》、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史部如錢大昕《廿二史考異》、王鳴盛《十七史商榷》、趙翼《廿二史劄記》、王先謙《漢書補注》,子部如郭慶藩《莊子集釋》、孫詒讓《墨子間詁》、俞樾《諸子平議》,集部如王夫之《楚辭通釋》、王琦《李太白集注》、仇兆鼇《杜詩詳注》、彭定求《全唐詩》、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叢書如鮑廷博《知不足齋叢書》、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等,犖犖大觀。
印本流行的時代,寫鈔本形態也沒有完全退出,有時還會發揮巨大作用。清代乾隆年間由紀昀(1724—1805年)主持,耗時十餘年編成的大型文獻叢書《四庫全書》,因卷帙太大,未曾刊刻,隻是抄寫了七套,分藏於“北四閣”和“南三閣”,如今尚存文淵閣本、文溯閣本、文津閣本、文瀾閣本,凡四套。《四庫全書》的編纂,是中國古代文化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是中國傳統古籍的一次規模空前的清點、整理和總結。陸續參與其事的官員、學者竟有三百餘人,他們從一萬多種圖書中選擇大約3500種,進行細致的校勘、整理,並撰寫提要。紀昀彙總各書提要並加以潤色、修改,而成《四庫全書總目》200卷,包括四庫著錄書提要3400餘篇,四庫存目書提要6700餘篇,並且各部、各類之前都有部類概說,體大思精,綱舉目張,是中國古代官修目錄的集大成之作。
中國曆史上的古籍整理,既有體現國家意誌的官方行為,如西漢劉向父子校勘、整理國家圖書,唐代孔穎達等撰寫“五經正義”,清代紀昀等編纂《四庫全書》等;也有反映個人興趣的私人校理、注釋與闡發,如孔子整理“六經”並用於教育子弟,宋代嶽珂校勘、刻梓“九經三傳”,清代學者對古代經典著作的輯佚、辨偽、注釋、評點、考證等。古籍整理的方式多樣,涉及版本學、目錄學、校勘學、輯佚學、辨偽學、出版學等諸多學科領域,為現當代的古籍整理、古代文化的研究和傳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