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華看點

中國曆史上的古籍整理工作(2)

2022-10-08 08:24:43光明日報

西漢成帝、哀帝時,劉向(前77—前6年)、劉歆父子對國家典籍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彙集、整理、校訂工作。孔子以個人之力整理文獻,主要集中於六部重要典籍;而劉向父子則是奉帝王之命,組織學術團隊對先秦至漢成帝時的所有圖書文獻進行窮盡式搜集和整理,這代表著國家意誌,也開啟了官府有組織、有計劃整理國家圖書的先河。《漢書·藝文誌》所著錄的596種13269卷圖書文獻,大都經劉向父子之手。其過程如下:1.陳農奉皇帝之命,在全國範圍內大規模征集圖書;2.由劉向負責,將征集來的古今圖書大致劃分為六藝、諸子、詩賦、兵書、數術、方技凡六類;3.將六類圖書交由不同的專家負責整理,“光祿大夫劉向校經傳、諸子、詩賦,步兵校尉任宏校兵書,太史令尹鹹校數術,侍醫李柱國校方技”(《漢書·藝文誌》);4.每一部書都廣泛搜集各種版本,包括中書(皇宮藏書)、太史書、太常書、大臣私人藏書等,進行篇目和文字校勘,去其重複,正其錯訛;5.將校勘、整理好的圖書寫在竹簡上,請專家審核、削改,形成定稿後再“上素”(抄寫在絹帛上);6.劉向等為每一部整理好的圖書撰寫書錄,介紹版本搜集、校勘整理經過,作者生平、圖書內容、價值影響等,並將絹帛書和書錄一並進獻給皇帝;7.將各書的書錄抽出來合並一處,是為《別錄》20卷;8.劉向去世後,其子劉歆繼承父誌,終於完成校書工作,並且對《別錄》進行刪減,形成《七略》7卷。《別錄》《七略》是我國最早的官修書目,奠定了中國傳統目錄學的根基。這次文獻整理,規模空前,參與人數眾多,耗時約二十年,方法科學恰當,對後代的古籍整理和文獻分類有重要的垂範作用。

對古籍的注解與闡釋,早在戰國時期就開始了。孔子之後,“《春秋》分為五,《詩》分為四,《易》有數家之傳”。降至漢代,言說益夥,並且形成了傳、記、說、故、訓、解、解詁、章句等多種訓詁方式。僅《漢書·藝文誌》所著錄的《易》學著述,就已經多達13家,294篇。漢代經學昌盛,家法、師法謹嚴。其中古文經重視文字訓詁,而今文經強調義理發揮,互相攻訐。東漢大儒鄭玄(127—200年)打破今古文經學壁壘,遍注群經,集兩漢經學之大成。其《毛詩傳箋》《周禮注》《儀禮注》《禮記注》被完整地保存於“十三經注疏”中,成為漢代文獻注釋的標誌性成果。

上一頁2/5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