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華看點

中國曆史上的古籍整理工作

2022-10-08 08:24:43光明日報

【推進新時代古籍工作】

作者:蹤凡(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古籍,古代書籍的簡稱,主要是指“書寫或印刷於1911年以前、反映中國古代文化、具有古典裝訂形式的書籍”(國家標準局《古籍著錄規則》,1987年)。有字的商周甲骨、青銅器、石刻等都不具備“古典裝訂形式”,也沒有流通功能,因而不能算作古籍。最早的古籍形式應該是簡帛,此後有紙寫本、刻本、活字本、石印本等多種形態。所謂古籍整理,“是對原有的古籍作種種加工,而這些加工的目的是使古籍更便於今人以及後人閱讀利用”(黃永年《古籍整理概論》,中國書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5頁)。中國古代的古籍整理工作,主要有校勘、輯佚、辨偽、注釋、評點、序跋、目錄等方式,而以校勘、注釋為核心。若以文獻載體、製作方式而論,則可以劃分為簡帛時代、紙寫本時代、印本(含刻本、活字本、石印本)時代。

簡帛時代

據史料記載,周宣王(?—前782年)時宋國大夫正考父曾經“校商之名頌十二篇於周太師,以《那》為首”。(《國語·魯語下》)經過正考父的校勘,《詩經·商頌》12篇的篇次得以糾正。春秋後期文化下移,九流百家興起,諸家藏書豐富,各有著述,古籍整理工作亦逐漸興起。簡帛時代規模較大且影響深遠的古籍整理工作,當推孔子校訂“六經”和劉向父子對國家典籍的整理。

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春秋末期魯國人,儒家學說創始人。孔子曾經對官府所收藏的重要文獻《詩》《書》《禮》《樂》《易》《春秋》進行校勘整理,或刪定篇目,或調整次序,或勘定文字,甚至直接筆削修改,進行哲學化的闡釋,並用以教育弟子。《史記·孔子世家》稱:“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後代儒家學者十分強調孔子“筆則筆,削則削”的工作,因而說孔子“作《春秋》”“作《易傳》”,甚至說孔子“作‘六經’”。其實,孔子的工作是有文本基礎的,這是中國最早的係統性的古籍整理,並不是空無依傍的創作。“六經”除了《樂經》已經失傳,其餘“五經”皆成為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也是中華文化的經典著作。

上一頁1/5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