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大運河煥發新生機(3)
2000多年來,生生不息的運河孕育了燦爛的文化,構成獨特的自然風情和文化景觀,再加上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就更加豐富。滄州市已對沿線176處文化遺產、375個非遺項目建立保護名錄;對泊頭勝利橋沉船、泊頭馮家口宋墓進行了搶救性挖掘,完成青縣馬廠炮台、泊頭清真寺等文物的保護修繕;建成滄州市東光謝家壩水工智慧展示館、捷地分洪設施水工遺產核心展示園,複原南川樓、朗吟樓曆史名樓風采;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主體封頂,將成為大運河沿線省市非遺文化的集中展示區……
“運河沿線物質文化遺產類型多樣、分布廣泛、文化價值高,具有多樣性及複雜性的特征。做好運河曆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必將為沿線發展帶來全新的契機。”河北省文旅廳一級巡視員張立方說。
浙江杭州:江南水鄉的生活風情
作為京杭大運河南端的標誌,位於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區的拱宸橋橫跨大運河,一頭連接著曆史,一頭連接著未來。橋東是高樓聳立的現代城市,橋西是粉牆黛瓦的曆史文化街區。
京杭大運河杭州段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河道總長約110公裏,遺產點段共11處,鋪敘著江南水鄉的生活風情。2020年年底,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院(暫名)、小河公園、大運河濱水公共空間等標誌性項目集中開工,拉開了杭州建設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的大幕。
運河畔,占地4.94公頃的小河公園於國慶節開園。“這裏原來是新中國成立後浙江省建設的第一座油庫——小河油庫。2019年6月,小河油庫全麵關停。裏麵的曆史建築及工業遺存被保留下來並重新開發利用,整個區域被打造成小河公園。”杭州運河集團副總經理沈楊根說。
小河公園,由國際建築大師隈研吾設計,是集水陸交通、文化體驗、遊覽休閑於一體的濱水綠色空間和園林式藝術文化空間。
占地55萬平方米的大運河杭鋼工業舊址綜保項目,是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標誌工程之一。過去的高爐將變成藝術文化中心,氣櫃將變成亞洲最深的室內潛水館;全長23公裏的大運河濱水公共空間將於明年開放,漫步道、跑步道、自行車道,串聯起“門戶水街商業區”“活力藝術核心區”“工業樂活休閑區”,與“生活休閑水岸”“藝文運動水岸”形成互動。運河兩岸,杭州運河大劇院、運河中央公園、上塘古運河夜遊等20個文化地標也將於亞運會前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