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2500餘年的中國玻璃藝術你知道多少?(2)
中國古代對於玻璃材料的審美認知,與崇尚玉石的文化緊密相連
玻璃在中國經常被稱為“舶來品”,可見人們視這種材料為外來之物,賦予其中西方交流的特征和內涵。中國玻璃的起源最初受到了西方玻璃製品和製作技術的影響,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春秋末戰國初期通過絲綢之路輸入中國的西方玻璃珠。
中國自製的玻璃大約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湖北江陵望山1號墓出土的保存完好的越王勾踐(在位時間為公元前496年至前464年)劍上的半透明內含小氣泡的藍色玻璃是目前較為公認的最早的中國古代玻璃,劍格兩麵除了鑲嵌有玻璃之外,還有綠鬆石,一起構成了精美的圖案,經檢測該玻璃含有一定量的鉀和鈣,屬於堿玻璃。這一時期的考古證據也都表明,中國早期的玻璃有著可能超過綠鬆石等天然寶石的重要地位,是稀世珍寶。
中國古代對於玻璃有多種稱謂,這些稱謂或多或少揭示了玻璃在中國古代的起源以及人們對於這種材料的認知。關於玻璃材料的最早文獻可能記載於戰國時期的《尚書·禹貢》,其中將玻璃材料稱為“璆琳”。璆琳本意為美玉,當時可能並沒有單獨的詞彙用以描繪玻璃材料,而借該詞稱呼類似玉材的玻璃。
西漢以後“琉璃”一詞出現,成為中國古代對於人造二氧化矽器物最廣泛流行的一種名稱。該詞被獨立提出和使用的證據最早可能出現在西漢桓寬的《鹽鐵論》中:“……而璧玉珊瑚琉璃鹹為國之寶。是則外國之物內流,而利不外泄也。”此時,玻璃材質可能與玉石、珊瑚等材料已有所區分,有了獨立的材料審美和文化價值。自張騫出使西域之後,羅馬帝國(大秦)生產的玻璃器物開始大量傳入中土,《後漢書·西域傳》有記“(大秦)土多金銀奇寶,有夜光璧、明月珠、駭雞犀、珊瑚、虎魄、琉璃、琅玕、朱丹、青碧。”這裏的琉璃,確切指的就是玻璃器,而隨西方吹製玻璃器傳入中國的還有西方人發明的吹製玻璃技術。“琉璃”一詞在隋唐時期仍然頻繁使用,《隋書·何稠傳》曰:“時中國久絕琉璃之作,匠人無敢厝意。稠以綠瓷為之,與真不異。尋加員外散騎侍郎。”從唐朝保留下來的50多首與琉璃有關的詩歌來看,唐朝人將琉璃看成是晶瑩、純淨、美好的象征而加以崇尚,對琉璃十分珍視。比如,唐代詩人韋應物在《詠琉璃》中讚:“有色同寒冰,無物隔纖玉。象筵看不見,堪將對玉人。”他將琉璃同冰、玉相照,散發出誘人的風采。又如,《鄴侯家傳》中記載:“唐代宗大曆十三年,上召李泌入見,因容路嗣恭初平嶺南,獻琉璃盤,徑九寸,朕以為至寶。”“琉璃”的名稱一直沿用到現代,有些地區現在仍在使用,比如山東博山(古稱顏神鎮),從其發展玻璃工業開始就一直稱他們製作的玻璃製品為“琉璃”。
需要注意的是,清代用“琉璃”一詞指代建築上的琉璃瓦及瓦頂的飾件。為了與之區別,在康熙三十五年(1696)宮廷建立造辦處玻璃廠的時候使用了“玻璃”一詞,最終確立了該詞的內涵。而“玻璃”一詞最早出現在宋代,南宋周密在《武林舊事》中稱國產的玻璃燈為“琉璃”,而在同書卷二“賞花”中記載有:“……間列碾玉水晶金壺及大食(阿拉伯)玻璃官窯等瓶,各簪奇品”;因此我們當代人所稱的“玻璃”一詞其實已有近千年的曆史。
玻璃這種物質在中國古代還有一些別稱。比如,西晉時期發現的《穆天子傳》中稱玻璃為“藥玉”,晉代郭璞的注釋為“今外國人所鑄器者亦皆石類也。按此所言,殆今藥玉、藥琉璃之類。”東晉葛洪《抱樸子》中稱玻璃為“水精”:“外國作水精碗,實是合五種灰以作之,今交廣多有得其法而鑄作之者。”“瓘玉”一詞出現在《元史·百官誌》,記載元代設瓘玉局,為宮廷監製玻璃器的機構,故而瓘玉局製造的玻璃稱為“瓘玉”。明代曹昭在《格古要論》中載:“罐子玉,係北方用藥,於罐子內燒成者。若無氣眼者與真玉相似。”可見明代將玻璃稱為“罐子玉”。明清時期還流行將玻璃器稱為“料器”,推測是因為北京等地區需從外地購買玻璃料,再加工成器,故而將玻璃稱為“料”。
從以上的這些名稱可見,中國古代對於玻璃材料的審美認知與崇尚玉石的文化緊密相連,製作玻璃的目的大多為了模仿玉石和其他天然寶石或半寶石,因此古代玻璃多呈現溫潤如玉的不透明或半透明藍綠色和白玉色。
玻璃蓮瓣托盞,元,甘肅省博物館藏
蜻蜓眼玻璃珠,戰國時期,荊州博物館藏
玻璃胎畫琺琅花鳥紋詩書畫印對瓶之一,乾隆時期(1736-1795),美國康寧玻璃博物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