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凝固的記憶”透視曆史:標誌性建築與文化認同(7)
呂昭:首先,為標誌性建築增添強調民族身份和認同的元素。現在的法國總統府愛麗舍宮原本是貴族府邸,從19世紀開始成為法國最高權力機構所在地。隨著高盧雄雞這一形象逐漸成為法蘭西民族的象征,第三共和國在愛麗舍宮朝向加布裏埃爾大道的大門上豎立了一座金色的公雞雕像,至今仍是人們最為熟悉的法國標誌之一。其次,保護和修複標誌性建築,使其具有的身份和文化意義得以延續。19世紀,法國著名建築師歐仁·維奧萊-勒-迪克主持修複了一大批曆史建築,包括巴黎聖母院等許多在法蘭西民族身份中具有重要政治和文化意義的建築。最後,在標誌性建築中舉行紀念儀式,通過儀式向民眾傳播民族情感,深化國家認同。例如,每年11月11日,法國總統都會在凱旋門下舉行紀念一戰結束的儀式,為一戰無名戰士墓敬獻花籃,紀念為保衛法國犧牲的軍人。
信美利:意大利民族身份和文化認同的塑造源於19世紀初開始的複興運動,起初一批中產階級知識分子通過詩歌、劇作、小說等形式,宣揚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1861年意大利王國成立,1870年實現領土統一,隨後展開長達數十年的“塑造意大利人”的工程。在此過程中,標誌性建築以及在這些建築中舉行節日慶典成為塑造意大利國民認同的重要手段。比如,1885年至1911年,在卡皮托爾山興建維克托·伊曼紐爾二世紀念堂,使其成為展現意大利精神的“祖國聖壇”。意大利國慶、統一紀念日等盛大活動,選擇在鬥獸場或伊曼紐爾二世紀念堂前舉行。標誌性建築如同意大利國旗和其他重要象征物一樣,被反複烙印在意大利人的集體記憶中。
3.標誌性建築的現實意義
主持人:一個國家的標誌性建築將過去與現在甚至是未來相聯係,承載著文化記憶,構建了民族認同。在經濟全球化不可逆的今天,越來越多的國家愈發重視對建築等曆史文化遺產的保護,體現了民族文化的延續與發展。在今人看來,這些標誌性建築還具有哪些現實意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