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華看點

從中華文明探源中汲取複興偉力

2022-07-18 09:47:45光明日報

新石器時代,以農耕為基礎的“滿天星鬥”“重瓣花朵”的區域文化,為什麼最後月明星稀,隻有二裏頭文化一枝獨秀?

什麼是文明?文明的標誌是什麼?文明與文化的關係和區別在哪裏?文明的源流關係怎麼界定?文明創造與發展和人類進化與發展的關係如何看?

中華文明是“一體”還是“多元”?中國文明社會形成的標誌是什麼?文明與國家有什麼區別和聯係?早期華夏民族的源流和形成及其與“大中原”有怎樣的關係?

中共中央政治局日前就深化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進行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強調把中國文明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動全黨全社會增強曆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

在此前後,一場關於文明溯源的討論在政協委員線上書院展開。50多位委員和專家圍繞這些話題,開展了10餘次線上集中研討,交流發言共計20餘萬字,通過溯源中華文明,把中國文明曆史研究引向深入,也激發了奮進新時代的文化力量。

“大一統”傳統是中華文明“可久可大”的根本保障

在漫長的曆史進程中,中華民族以自強不息的決心和意誌,篳路藍縷、跋山涉水,走過了不同於世界其他文明體的發展曆程。

在這個進程中,為什麼中華文明能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保持著良好的連續性和包容性?委員們認為,“六合同風、四海一家”的“大一統”傳統是中華文明“可久可大”的根本保障。“大一統”成為本場討論的關鍵詞之一。

“‘大一統’是一個地理概念,更是一個文化概念;不僅是一個政體概念,還是一個政道概念。在政權上定於一,才有所謂‘中國’。在文明上合為一,才有所謂‘中華文明’。”中央社會主義學院中華文化教研部中國傳統文化教研室主任李勇剛認為,正是基於“大一統”傳統,中國在漫長的曆史中形成了一個讓人歎為觀止的超大規模共同體,中國人濃厚的家國情懷和天下觀念,成為今天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心理基礎。

上一頁1/4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