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華看點

聽千年瓷片“說話”——走進全球首個古陶瓷基因庫(2)

2022-07-18 09:29:20光明日報

“我們打算用兩年時間初步建成景德鎮古陶瓷基因庫,未來成為中華文明國家文物基因庫的重要組成部分。”景德鎮禦窯博物院院長翁彥俊說。

何以“聽瓷語、解瓷意”

據介紹,科研人員將從景德鎮禦窯廠、落馬橋、湖田窯、南窯、南市街等當地瓷業遺址發掘出土的窯業標本進行整理,根據現有完整器物的年代、形製、工藝等特征,選出最具代表性者組成“標準器物流”,並完成“標準器物流”中每件標準器物所對應的實體樣品製備與虛擬樣品構建,以樣品為信息元,全麵涵蓋景德鎮瓷器的“考古信息片段”“胎料技術片段”“成型技術片段”“釉料技術片段”“裝燒技術片段”“彩繪裝飾片段”等基因片段信息。

“在采集古瓷片標本信息時,我們采取了‘7+X’的標準。”翁彥俊說,“7”是指除考古信息,古陶瓷基因標本的“形、胎、釉、彩、紋飾、底款、裝燒工藝”7個方麵的核心信息,由景德鎮禦窯博物院與各家合作單位共建;而“X”則是所有延展信息,比如世界各大陶瓷博物館的同類收藏、相關聯的海外考古發現和曆史文獻以及現代學術研究成果等,需要更多機構和個人共同參與,最終實現基因庫信息的共建共享。

“比如明成化青花鶴頸瓶,它的物理標本分為殘片、斷麵、薄片、粉末等4種形態。”翁彥俊說,通過數字化信息采集,可以同時了解到這件器物在考古出土時以及修複後的完整器是什麼樣的,包括它的三維複原圖、海內外博物館的同類藏品信息乃至拍賣情況等資料,均可在景德鎮古陶瓷基因庫管理平台呈現。

“最難的是數據采集的過程。不是每個點位的數據都是有效的、有代表性的,成功率甚至不到1%。”景德鎮禦窯博物院科技實驗室負責人熊喆說,這個過程像極了這些古陶瓷的燒製過程,無數個瑕疵品被砸碎、深埋,隻為追求下一個完美。

上一頁2/5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