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老手藝” 遇上“新匠人” (5)
2022-06-07 10:03:42光明日報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北京麵人郎”第三代傳承人郎佳子彧和他的麵人作品。受訪者供圖
一直致力於傳統文化與設計創新研究的她,曾奔赴全國各地,重點對傳統織染繡技藝進行深入調研,並不停思考傳統與當下的關係。讓這些紡織類非遺重回大眾視野,是沈華菊的心願。為此,她多年來作為組委會主要執行者參與到“錦繡中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服飾秀”係列活動中。她希望通過非遺服飾秀將以織染繡技藝代表的“慢”與時尚生活的“快”,放在同一時空下,探索一種“超越時間”的價值,讓現代觀眾感受到非遺也可以變時尚。
籌備2021年錦繡中華服飾秀期間,沈華菊與團隊曾多次來到海南省進行調研,思考非遺如何與在地文化連接。陽光沙灘,騎樓市街,這些當地元素很吸引人,不過,團隊最終決定在三亞崖州古城舉辦這一期服飾秀,向曾在這裏學習黎族棉紡織技藝30多年的紡織始祖黃道婆致敬。“向傳統致敬,才能更好地連接現代。”沈華菊說。
同時,沈華菊與團隊邀請眾多設計師參加服飾秀,展開了多種“破圈”合作。其中,他們籌備了一場影視劇主題秀,選擇熱播古裝影視劇中的服飾,展示緙絲、刺繡、絨花等非遺技藝。“當下是一個‘人人都是傳承人’的時代。以觀眾熟悉的影視劇為引子,更能廣泛傳播非遺走進現代生活的理念,這是這場服裝秀的亮點之一。”沈華菊介紹,“如今,傳統織染繡技藝不斷與科技結合,已經開發出很多新形態,如防水緙絲麵料、抗汙耐磨刺繡等,呈現更鮮活的‘當代性’生態。”
作為年輕的非遺守護者,她始終相信,“傳統文化如同一條源遠流長的河流,昔日的積澱成為今日的經典,今日的時尚經由時間曆練,也將成為未來的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