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華看點

非遺“老手藝” 遇上“新匠人” (4)

2022-06-07 10:03:42光明日報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北京麵人郎”第三代傳承人郎佳子彧和他的麵人作品。受訪者供圖

從之前麵對麵時隻教二三十人,到現在麵對鏡頭、將非遺剪紙展示給上萬人,還通過抖音電商把剪紙產品賣到全國,暢楊楊切身感到網絡給予非遺傳承的巨大能量。

當前,許多與郎佳子彧、暢楊楊一樣的90後、00後傳承人和手藝人轉變思路,將網絡視作展示非遺技藝、傳播非遺文化的重要載體,他們活躍在網絡上,收獲著青年一代用戶的喜愛。2022年1月發布的《2021抖音數據報告》顯示,在1557個國家級非遺項目中,抖音平台目前的覆蓋率已經高達99.42%,相關視頻數量同比增長149%,累計播放量同比增長83%。非遺正得到更多支持,抖音“看見手藝計劃”等麵向非遺傳承人、手藝人提供流量和資源扶持,非遺電商發展迅速。

“網絡改變了我,也改變著非遺傳承的方式。不過這也說明,非遺借由新的載體,散發著強勁的生機和活力。非遺正年輕!”暢楊楊說。

經由曆練,今日時尚亦成未來經典

我國的服飾文化源遠流長,有著“服章之美,謂之華”的美譽。截至目前,在我國1557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中,傳統織染繡及服飾類非遺占據了200餘項。

“坐在織機旁、繡坊裏專注地編織刺繡,‘擇一事,終一生’,非遺傳承人的品質亦是中華文化的寶貴傳統。如果這些技藝不能傳承下來,會是多大的遺憾啊!”北京服裝學院80後副教授、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協同創新中心副主任沈華菊感慨道。

非遺“老手藝” 遇上“新匠人”

上一頁4/5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