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京劇藝術持續煥發時代光彩(5)
近來,我體會到,表演和表現是京劇演員是否成熟的分水嶺。剛學戲時,老師怎麼演,我就怎麼演,甚至一個眼神看過去,卻不知道要看什麼,隻是把老師教的程式,以像老師的方式演出來。隨著舞台經驗的積累才慢慢開悟,向表演過渡。作為京劇演員,規範傳承是第一位的,但規範之後要有一定的升華,橫平豎直就失去了風格,觀眾也就覺得沒意思了。
爺爺80歲時,曾有重新錄一遍“音配像”的念頭,他覺得以前錄得不夠好。我現在40多歲,後麵的路還很長,京劇的傳承傳播,還有許多事情等著我去做。傳承要從更小的娃娃抓起,最近,我和幾位朋友謀劃打造“譚家班”,麵向從三四歲起的小朋友傳播京劇藝術。從藝路上的每個階段,都有新的起點,無論從何時努力,都不算晚。
“傳幫帶”讓我受益良多
杜喆(國家京劇院演員)
“傳幫帶”是戲曲藝術傳承發展的優良傳統,我從中受益良多。
我以前在北京京劇院工作,後來調入國家京劇院,進入一團。當時,我在舞台上會有一些隨意性的表演。一次演出結束後,劇院的一位老藝術家找到我,建議我在排練時多做對比和嚐試,找到最準確的表演方式,然後固定下來。“表演不能今天一個樣兒,明天又一個樣兒。總在變化,那跟你搭戲的演員怎麼辦?樂隊怎麼配合?這會讓整場演出都顯得不夠嚴謹,不夠精彩。你要是有哪些地方拿不準,可以來找我,咱們一起研究。”我深深感激這位前輩的指點,使我終身受益。
每天,各個演出團都會安排集體練習基本功。這既是幫助演員和演奏員們提高業務水平,也能提高團體的凝聚力和配合默契度。我10歲開始學戲,苦練基本功,後來慢慢地演文戲較多,武功就疏於練習。在調入國家京劇院之後,看到無論年長年幼,大家每天都在堅持練功,頓時心生慚愧。當我開始恢複武功訓練,師兄弟們也熱情地幫助我。正是這樣良好的氛圍,使我在武功方麵有了很大提升,也排演了一些以武功為主的劇目,奠定了文武兼備、全麵發展的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