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京劇藝術持續煥發時代光彩(4)
對京劇人來說,啟蒙老師非常重要。在進戲校之前,馬派傳人安雲武老師給我開過蒙。進戲校後,給我文戲開蒙的是張慶良老師,武戲開蒙的是錢榮順老師。十二三歲的時候,我跟著曲永春老師學武戲。18歲時,李金聲老師告訴我,武生的舞台感不僅僅是一招一式地學動作、練技巧。在中國戲曲學院,我跟著馬玉璋老師學武戲。進入北京京劇院工作後,有機會跟楊少春爺爺學武戲。楊爺爺對武生的理解,對技和藝、道與術的認識,對我影響很深。一些在校的老師很少有機會跟觀眾見麵,他們身上有老黃牛一般的精神,出最大的力,卻不求出多少名。他們對於京劇的傳承功德無量。
小時候,我對文戲用心少,導致有點偏科。我的嗓子長過息肉,盡管治療好了,但唱到某個音,還是會不自信地躲一下。但上了台,就得讓觀眾聽著舒服,這是演員的天職。最近4年,我咬咬牙,把煙、酒、辣椒、冷飲、熬夜全都戒了,隻要不下雨,每天早上6點準時去公園喊嗓子。有朋友說,你把這些都戒了,生活還有什麼樂趣?我跟朋友說,要是把樂趣都放在生活裏,那在台上可能就沒樂趣了,呲花轉軸招人罵了。演員要想在台上迎來掌聲,生活中就得嚴格約束自己。
我身邊有很多老師成名成角兒了,為了保持舞台上的完美,依然堅持每天練功,一點兒也不含糊。60多歲的李宏圖老師,堅持每天必須踢滿800腿。如果他上午有事沒踢滿,剩下多少,當天一定會補上,趕上晚上有演出,他就在後台踢。我幾乎每天都能聽到杜鎮傑、張慧芳老師吊嗓子。我問張老師,您都這造詣了,還需要每天吊嗓子嗎?張老師說,熟能生巧嘛,不光是武戲,文戲一犯懶,也會退步。
京劇藝術傳承發展到今天,靠的就是守正創新。我的理解是,守正不守舊,創新有尺度,守正和創新並不是兩件事。新編戲《玉麒麟》是我近期比較滿意的作品。這部戲,沒有導演、沒有作曲,唱腔是演員和琴師“碰”出來的。琴師了解我的聲腔聲線,他按照我的條件和人物塑造的要求去設計唱腔,不少唱段,我唱起來得心應手。這是回到了傳統。這個戲的創新在於,我為塑造的水滸人物盧俊義設計了一套槍,化用武術裏的槍法,又結合了京劇的亮相技巧、武戲程式,觀眾覺得很新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