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華看點

內黃落腔:傳統戲曲的瑰寶與傳承設想(2)

2024-12-06 10:15:38中華網文化

不可否認,落腔已成為瀕滅劇種,但落腔人從未放棄,趁著2011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東風,內黃縣落腔劇團進行了大量的下鄉演出。於2020年代初開設自媒體賬號,宣傳落腔,承接各種活動、宴會、婚喪嫁娶,贏得了一定數量的網絡觀眾。他們不僅積極重排傳統劇目,如《白綾記》《李天保吊孝》《安安送米》等,也積極探索新編劇目,如新編曆史劇《商鞅》參加2021年河南省第十五屆戲劇大賽,獲得“河南文化優秀劇目獎”。值得一提的是,內黃縣和平樂腔劇團常年活躍於豫北和冀南農村,參加過2019 年全國戲曲百戲(昆山)盛典河南折子戲專場,演出了傳統折子戲《二杆杈賣布》,在業餘劇團中有一定的影響力。

令人遺憾的是,內黃落腔的國家級傳承人袁章考於2018年去世,這對內黃落腔的傳承是個不小的打擊,隨著老一輩藝人的離世,原汁原味的落腔離人們越來越遠。更緊迫的情況是,目前能夠進行落腔唱腔設計的唯有史金良老先生一人。史金良(1956- ),曾用名:史居位。1982-1984年任內黃縣落腔劇團副團長,1985-1986年任團長,1986年鉛印版《中國戲曲音樂集成·河南卷·落腔音樂》的主要參與者,2017年《內黃落腔音樂》的編著者。擅長板胡演奏,是內黃縣落腔劇團當今唯一的唱腔設計。他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為劇團設計多部劇目,21世紀一二十年代又創作了少量劇目,總量多達23部。其中,大部分是為傳統劇目重新設計唱腔:《唐知縣審誥命》(1978)、《姊妹易嫁》(1978)、《梁山伯與祝英台》(1979)、京劇移植劇目《蝶戀花》(1979)、《二十八宿歸位》(1980)、《賣苗郎》(1980)、《十五貫》(1980)、《李二嫂改嫁》(1981)、《人歡馬叫》(1981)、《屠夫狀元》(1982)、《胭脂》(1983)、《拉郎配》(1983)、《花燭恨》(1984)、《借妻》(1985)、《風流知縣》(1986)、《三子爭父》(1986)、《白綾記》(2016)、《安安送米》(2017)、《打定生》(2018),少部分是自編劇目:《衛河岸邊》(1980)、《答卷》(1982)、自編劇目《金雞高叫》(1985)、《商鞅》(2021)。代表劇目:京劇移植劇目《蝶戀花》(1979)、新編曆史劇《商鞅》(2021)等。如今,他依然奔忙在落腔傳承的各個場所,不遺餘力地支持和指導落腔多個劇團的演出,並承擔傳承技藝的授課任務。

上一頁2/3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