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融創新,讓京劇煥發時代光彩(藝海觀瀾)(2)
京劇是徽劇、漢劇和昆曲等地方劇種結合的產物,旋律和板式十分豐富。京劇的誕生源於交流、融合,順應了當時人們的審美需求。曆代名家對藝術風格和展現手段的獨特創新,也受到廣大觀眾和同行認可,形成了不同流派。京劇在發展中始終保持這種海納百川、與時俱進的品質。貴州也是各民族文化交流交融之地。早在上世紀60年代,貴陽市京劇團就在京劇傳統唱腔的基礎上融入地方特色,創編新腔,將京劇與少數民族戲劇結合,創作推出大型現代京劇《苗嶺風雷》,在戲曲界引起很大反響。
京劇《陽明悟道》的創作延續了這種傳統。為了更好地闡釋王陽明的哲學思想,增加觀賞性,劇中巧妙融入苗族歌舞表現形式,營造宏大、多彩、壯觀的戲劇場麵。我們還采用京劇現代戲的做法,與西洋管弦樂隊合作,使音樂更富表現力,更加氣勢磅礴。唱腔設計方麵堅持傳統,特別是中心唱段使用了原汁原味的京劇二黃、反二黃板式,確保全劇有飽滿的京腔京韻。琵琶、古箏、簫等與京胡交替使用,讓戲劇音樂出新而不離本。作為一部“哲理劇”,《陽明悟道》在創作上沒有泛泛演繹王陽明生平事跡,而是將焦點集中在“龍場悟道”這一王陽明人生的特殊節點,充分調動京劇唱念做打的創作手段,濃墨重彩地展現王陽明“長思頓悟”的曆史瞬間。表演上,我把重點放在人物變化的層次表達,從出場到悟道再到傳道講學,境遇、情感不同,身段、身形、聲音、聲線、表情、眼神等都隨之作出不同處理,力求使王陽明的形象更加鮮活豐滿。
京劇的傳承發展,既需要推陳出新排演好戲,還需要不斷拉近與觀眾的距離。為此,我們貴州京劇院持續打造“戲聚星期五”活動,在專業團隊的伴奏下,票友與專業演員同台演出,以戲會友,10餘年來已舉辦340餘期,惠及票友50餘萬人次。下一步,我們還想邀請各地京劇名家走進貴州傳道授業,給戲迷朋友們帶來百花齊放的表演。期待著通過我們的努力,國粹京劇在我國西南贏得越來越多的觀眾和戲迷,也期待著貴州京劇在中國京劇舞台上持續綻放獨特光彩。
(作者為一級演員、貴州省戲劇家協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