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古老昆曲與更多年輕心靈相遇(2)
2024-03-25 14:19:02
2003年,自幼與昆曲結緣的白先勇不忍見昆曲式微,攜手江蘇省蘇州昆劇院集結兩岸文化及戲曲界精英,聯手創作青春版《牡丹亭》。製作一出經典大戲,借此培養一批青年演員接班,並以青年演員吸引青年觀眾,這是白先勇的目標。
青春版《牡丹亭》尊重經典,以“隻刪不改”的方式,將原著濃縮成27折,分為“夢中情”“人鬼情”“人間情”上中下三本。該劇在傳統基礎上謹慎地注入現代舞台美學,既遵守昆曲“抒情、寫意、象征、詩化”的原則,又在舞美、燈光、服裝、設計上適應新時代審美,並特別邀請大陸昆曲名家汪世瑜、張繼青擔任藝術指導。
當年,參演的蘇州昆劇院演員隻有20歲出頭,每天由名師指點,進行朝九晚五的高強度訓練,有時還要挑燈夜戰,如此長達一年。2004年,該劇在台北首演,兩輪演出9000張票一售而空。“在掌聲雷動中,在滿堂喝彩中,我感到觀眾的熱情像浪潮般向台上湧過來,我意識到一個新的昆曲時代已經來臨。”白先勇回憶道。
點燃年輕觀眾熱情
“有些觀眾會想,20年過去,青春版《牡丹亭》是否依舊青春?白先勇老師當年借演員的綺年玉貌來強調青春,20年後回歸本題,或許青春原是湯顯祖的追尋和《牡丹亭》的內在精神。”台灣知名戲曲學者王安祈對記者說。
《牡丹亭》歌頌青春、歌頌愛情、歌頌生命,是美麗的愛情神話。白先勇將兩岸聯合製作的《牡丹亭》定名為青春版,傳遞其對昆曲生命永葆青春的期盼。青春版《牡丹亭》如同火種,點燃年輕觀眾對於昆曲的熱情,讓古老的劇種重煥光彩。
“青春版《牡丹亭》大陸首演是在蘇州大學,前期也主要在學校裏進行推廣,20年來,我們幾乎把兩岸各大著名高校都走了一遍。後來我們商演逐漸多起來,那些觀眾不少也是當年的學生,他們又帶身邊人再次走進劇場。”杜麗娘扮演者沈豐英對記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