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華看點

甌劇《張協狀元》 為古本賦新聲(2)

2024-01-11 10:04:54人民日報

此劇相對完整地體現了南戲的角色體製。甌劇《張協狀元》人物全部由生旦淨醜末五個行當敷演。“末”這一行當自古有之,但在當下戲曲舞台上除少數劇種外已不多見。此劇以末行扮大婆、強盜等人物,基本符合此行當在曆史上的呈現類型。“醜”行是九山書會才人所創,其主要功能是與末、淨形成插科打諢、相映成趣的喜劇效果。在這出戲中,醜扮由兩個演員承擔,一個演員飾演小二、王德用、黃門太監和強盜這組人物,一個演員飾演廟鬼和門官這組人物。醜扮人物的增多,無疑增加了醜角的戲份,加強了喜劇張力,這是對南戲喜劇化表演特色的繼承和強化。

對800年前的南戲進行完整精準的恢複,既不現實,也無可能。但是,溫州甌劇團的藝術家們循著古本字裏行間的氣息,解讀南戲基因,追溯南戲原貌,這本身就是一個探索和創新的過程。

除了舞美上的回歸質樸至簡,甌劇《張協狀元》的返璞向新,還“新”在以下幾點。

一是劇作上老戲新編。《張協狀元》原作53出、5萬餘言、近30個人物,改成甌劇後共7場12個人物。主創把場景集中於古廟、京城街道和狀元府第等處,以廟判和廟鬼作為串聯人物穿針引線,緊扣張協高中前後的情感遭際和經曆,劇情緊湊單純,更適合現代演劇體製。同時,這出新戲繼承了經典戲文《張協狀元》諧謔風趣、謔不傷雅的語言風格。

二是形象上化扁為圓。原劇中的張協嫌貧愛富、虛偽負心,在性格塑造和戲劇行動上多有粗疏和矛盾之處,是傳統戲曲中典型的“扁平人物”。甌劇則立足現代美學觀念,對主人公進行適度人性化處理,在成婚、拒認和殺廟等場次強化了外部環境壓力,為人物行動尋求動力,努力讓人物更加豐富立體。

三是聲腔上舊曲新唱。甌劇《張協狀元》由6個演員分飾12個人物,其中一個演員所演角色多達4個。不同人物之間的行當跨度大,會導致彼此之間辨識度不高。為解決這一難題,編導充分利用甌劇多聲腔的特點,以“亂彈”為主要聲腔,又輔之以徽調、昆腔、高腔、灘簧和時調等,讓同一演員扮演不同人物時使用不同聲腔,甚至同一人物在不同情境中也是如此,這就發揮了聲腔和音樂調性上的差異,強化了人物情感色彩的豐富性。

甌劇《張協狀元》投入成本較低,但業界影響卻很大。它為古本賦新聲,在挖掘經典的同時,也為經典注入了時代生命力。它的成功創演再次證明,古典往往意味著現代,傳統常常蘊含著時尚。

(作者為中國戲曲學院教授)

上一頁2/2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