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華看點

甌劇《張協狀元》 為古本賦新聲

2024-01-11 10:04:54人民日報

甌劇《張協狀元》劇照。   浙江省溫州市甌劇藝術研究院供圖

甌劇《張協狀元》劇照。   浙江省溫州市甌劇藝術研究院供圖

不久前,甌劇《張協狀元》登上國家大劇院的舞台。演出一開場就給觀眾帶來新奇和驚喜。為營造早期南宋戲班行走江湖的場景,編導讓樂隊人員現場升掛台簾幕帳,各行當角色抬戲箱穿台而過,在一曲吹打樂中唱出即將敷演之故事。整個演出過程中,演員全場跳進跳出、插科打諢,完全通過形體技藝來表現外在場景和角色內在心理。每一場次的轉換連字幕都不用,直接讓角色在舞台上出示給觀眾。戲中廟判和廟鬼在不同場景三次“作門”的細節,更彰顯了古典戲曲美學虛實相生、以簡馭繁的原則。整出戲明白地告訴觀眾:“我是在演戲,你是在看戲。”這是古典戲曲遊戲精神的回歸。

在中國戲劇史上,“溫州”(古稱永嘉)和“張協狀元”是兩個重要的關鍵詞。我國的戲劇,起源於先秦的俳優,但作為唱、做、念、舞熔於一爐的戲曲藝術,卻經曆了漫長的孕育時期,到兩宋之交才誕生於東南沿海的浙江永嘉一帶。800多年前,戲文《張協狀元》在溫州九山書會出現,標誌著中國最早的成熟戲曲形態“南戲”誕生。今天,溫州戲曲人以當地獨有的劇種甌劇再次創演《張協狀元》,不僅是向經典致敬,更是傳統戲曲藝術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一次具有價值的探索。

甌劇《張協狀元》編導遵從了史從戲出、以戲證史的理念,讓當代觀眾得以管窺南戲的古樸風貌。溫州曆史上經濟發達,這裏的書會才人繼承了此前宋雜劇的表演技藝,又結合當地俚謠俗曲,漸漸將歌舞小戲發展為“南戲”這一成熟的戲劇樣態。作為中國戲曲的開山之作,《張協狀元》存留著早期戲曲諸多的文本形態和表演樣式,呈現出稚拙、古樸的風貌,其學術價值和意義早已被戲曲界所公認。自1920年葉恭綽發現《張協狀元》劇本之後,學術界對中國早期戲曲的研究多以此為切入點,輯佚校勘、發微掘隱,取得了豐碩成果。但是不得不承認,早期戲曲的場上形態究竟如何,我們知之甚少。甌劇《張協狀元》立足文本,努力對南戲的作場樣式和演出體製進行曆史還原,讓古老南戲走上當代舞台。

上一頁1/2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