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華看點

“無文物”體驗展體驗如何?(2)

2023-12-27 10:09:16中國文化報

“盡管實物在展覽中的地位不可替代,但科技的運用為博物館帶來了全新的活力和創意。”國家文化產業創新與發展研究基地西南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兼首席專家馬健認為,“科技與實物共同構建了豐富多彩的博物館體驗,為文化傳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首都師範大學創意產業與傳媒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北京觀恒文化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郭嘉看來,文物數字化可使文物信息的傳播與文物知識交流更方便。博物館可以通過互聯網,以圖片、文字、多媒體等多種形式向全球進行廣泛的傳播,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製,拓寬了文物宣傳範圍和力度。另外,一旦實體文物受到損毀,或在保管過程中被腐蝕,那麼,文物還將以數字化的方式存在。這種情況下,觀眾也可近距離、多感官沉浸式體驗文物的魅力。

“參與沉浸式文物IP展覽的主體不僅有博物館,還有獲得IP授權的民營機構。”郭嘉介紹,數字技術豐富了博物館的形態。未來,通過人工智能、元宇宙等,虛實融合技術將進一步推動博物館向沉浸式博物館躍進,為觀眾帶來更多驚喜。

對於沉浸式文物IP展覽,觀眾評價褒貶不一,沉浸式光影展覽無法“沉浸”進去、“內容太單薄”等成為吐槽點。目前市場上的光影展除了內容上良莠不齊、形式單一,在技術環節上也相對薄弱,直接影響觀感體驗。馬健坦言,如何利用科技手段,在沉浸式文物IP展覽空間植入優質的文化內容,更大程度發揮博物館文化教育功能,是未來博物館在打造沉浸式文博空間過程中需要考慮的問題。

曾繁文表示,對文博機構來說,沉浸式文博展覽不能一味“炫技”而忽略文化內涵。要結合自身的文化資源和特色,用多元化、全方位、多角度的方式探索,真正讓“沉浸式”落地。應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引領觀眾思考展覽背後的人文內涵與精神內核。曾繁文建議,未來博物館的發展,要更加重視內容和場景的融合創新、文化氛圍的科學營造、遊覽的設施配套和博物館主題項目的可持續運營等。

“數字技術正深度融入時代的文化表達、藝術創作、文旅消費與情感共鳴,其應用前景日益廣闊。”如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卜希霆所言,通過實體物理空間與虛擬數字空間認知之間的跨界融通,可以營造虛實共生的沉浸式博覽體驗路徑,同時打破原有的展陳閾限,充分調動每個參觀者的個性化參與,參觀者與數字文物“沉浸式互動”,可以進一步增強參觀者對展陳內容的體驗、領會與沉浸感知。

本報記者劉霄

上一頁2/2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