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華看點

貴州丹寨縣石橋村傳承老手藝、探索新業態(2)

2023-12-22 11:35:55人民日報

為了進一步了解紙張修複,王興武來到故宮博物院學習、鑽研,除了想了解古籍的檢測數據,還可以近距離感知紙張的質感。

“修複紙既要耐拉扯,又不能增加厚度。”王興武說。此外,不同年代的古籍用紙,製作的配方、技藝也不一樣。

從原料配比、纖維分布、抄紙力度等入手,王興武堅持每天做7張樣品,各不相同,再根據專家的建議調整。從外行到熟練掌握用料比例、造紙工序,王興武花了2年時間,終於研製出古籍修複專用的迎春紙。

“達標!”2006年,經過專家檢驗,迎春紙在重量、顏色、厚度、定量、緊度、纖維、酸堿度等方麵和古籍用紙保持一致。之後,王興武又帶著造紙工坊的師傅們完成了唐宋元明清曆代的古紙再造。

“石橋不僅有傳承千年的手藝,還造出了可以保存千年的紙張。”王興武說,據檢測,迎春紙的pH值在7.5左右,保存時間可達1500年。由於迎春紙十分珍貴,一刀紙售價在2000—5800元。

改進

傳統手藝更好走向市場

迎春紙打響了石橋造紙的名聲,但如何開拓更廣闊的市場,成了王興武等手藝人麵臨的難題。

曾經,石橋幾乎家家戶戶都會造紙。然而,隨著機械造紙技術普及,以家庭作坊為主的手工生產方式,在市場上逐漸失去優勢。

“手工造紙需要尋找生存和發展的新路。”花了4年時間,王興武研究出了十大係列紙張。2009年,王興武作為牽頭人,帶著36戶89名村民成立了石橋黔山古法造紙專業合作社,共同開展古法手工紙、書畫紙、古籍修複紙、工藝紙品等古紙製作,集中生產、統一銷售,推動非遺技藝傳承發展。

在保留傳統技藝的同時,手藝人積極學習現代工藝,進行改進與創新。在當地原有的穿洞造紙基地、大岩壁造紙遺址基礎上,石橋村新建了大簸箕皮紙生產保護性基地,完善了生產、展示、體驗、培訓等空間,同時增建了煮料池、抄造槽等設施,打造更規範有序的皮紙生產場地,不斷提升產能。

上一頁2/3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