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戲曲(5)
京劇《鬧天宮·偷桃盜丹》中,在桌子上擺放了酒壺酒鬥和數盤仙桃道具。為表現孫悟空的桀驁不馴、無法無天,演員在音樂中借助道具表演喝酒、抓桃毛、吃桃等一係列動作。京劇名家李萬春演出該劇時,將仙桃道具改為真實蘋果,轉圈啃皮而皮不斷,最後從口中抻出一長條果皮,總能博得滿堂彩。
借吃來展示表演特技,是戲曲演員的拿手好戲。京劇《時遷偷雞》中的時遷通過當場真吃表現吃雞情節,但吃的不是真雞,而是用紙片代替雞,點燃紙片後帶著火一起吃進嘴裏,表示吃的是烤熟的雞肉,稱為“吃火”。為表現吃雞頭、雞胸脯、雞翅膀、雞屁股,要吃四口火,第一口火放在嘴裏要嚼,第二口和第三口要趁著火焰燃燒吹出煙和火星,第四口還要噴出火苗。這項技巧難度甚高,具有一定的危險性,若方法不得當,口腔容易被火燙傷。避免燙傷的訣竅在於:把紙點著後,在火苗最旺時猛地往嘴裏放,放的時候要往外哈氣,把火苗噴出去;放到裏邊趕緊閉嘴,火就滅了;往外吹火星時,隻要記住吹氣、別吸氣,就不會燒嘴。這魔術式的吃火表演既展示了絕技,又充滿著諧趣,令觀眾為之驚歎。
京劇《時遷偷雞》中時遷(石曉亮飾)“吃火”。
京劇名家張雲溪回憶,過去京劇《臨江驛》中有真吃的表演:“戲裏女主人公張翠娥因被害發配,隨解差避雨在館驛的門樓下,兩人在這段戲裏就當場真吃燒餅或其他食物。”醜角扮演的解差“大口地咬,滿嘴地嚼,伸著脖子瞪著眼強往肚裏咽,觀眾見此莫不笑聲隨起”,誇張的表演讓觀眾既好笑又同情。川劇《賣水記》中落難秀才李彥貴狼吞虎咽地真吃包子,吃完後把盤子舔了又舔。有的演員在京劇《梅玉配》中演徐廷梅真吃包子,在豫劇《七品芝麻官》中演唐成吃真白薯,在京劇《玉堂春》中演沈燕林吃真麵條,通過真實通俗的表演取得特殊的舞台效果。
人生百味世間百態
中國的飲食文化對戲曲藝術有著深刻影響。戲曲對飲食的表現可具象、可抽象,可真實、可虛擬,都離不開戲曲舞台的法則和演員精到的表演。
戲迷觀劇如品嚐酒食,講究有“味”。台上人生百味,酸甜折射喜怒;台下世間百態,食品照見人品。觀眾在戲曲的饕餮盛宴中回味無窮,透過“舌尖上的戲曲”,觀抑揚褒貶、品悲歡離合、感世事變遷、尋內心慰藉。以他人酒杯,澆心中塊壘,正所謂:醉翁之意不在酒,幹飯之人不為飯。
《光明日報》(2023年12月22日1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