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水韻中見證千年文脈 觀“長江下遊文明特展”
2023-02-27 09:08:19光明日報
“我們讚美長江,你是無窮的源泉;我們依戀長江,你有母親的情懷。”一首《長江之歌》唱出了長江的源遠流長,也唱出了中華文明的生生不息。亙古奔流的長江,造就了從巴山蜀水到江南水鄉的千年文脈,是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標誌性象征。
近日,江蘇南京博物院舉辦“大江萬古流——長江下遊文明特展”,聯合長江下遊9家文博單位精心挑選約250組(件)展品,向觀眾展示長江下遊地區的文明起源與發展曆程、文化高峰時期物質和精神文明的物證,以及當下城市文明的斑斕光影。
此次展覽展出的“宜子孫”青玉璧。本報見習記者李健攝/光明圖片
領略長江下遊文明的獨特魅力
走進特展館8號展廳,映入眼簾的是一幅代表長江底色的藍色背景牆,畫有長江下遊地區的流經路線,上書“大江萬古流”五個蒼勁有力的大字,一下子就讓人感受到長江奔騰不息的氣勢。
“這些大米怎麼黑乎乎的呢?”一位小朋友好奇地問媽媽。“這是溧陽神墩遺址出土的炭化稻米。”媽媽耐心地講解。溧陽神墩遺址屬於新石器時代的駱駝墩文化,距今約7000年至6000年之間。這說明在幾千年前,長江下遊地區的先民們已經在無數次的探索中,創新培育出可種植的稻米。
展櫃中一把覆有薄鏽的古劍格外引人注目,劍身近格處鑄有銘文兩行十字:“攻敔(吳)王夫差自乍(作)其元用”,明確了這把劍的主人是吳王夫差。劍首鑄有八圈同心圓凸棱,是最為稱道的“吳越青銅劍三絕”之一。這把青銅古劍是高超青銅鑄造技藝的明證,也是吳越先民不斷技術創新的生動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