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華看點

講述悠遠瑰麗的壯鄉史詩(4)

2022-12-13 11:34:01人民日報海外版

海上絲綢之路始於公元前2世紀,據《漢書·地理誌》記載,合浦是漢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之一。漢武帝平定南越國後,在嶺南地區設置了9個郡縣,開通了從合浦等地出發,與域外往來的海上通道。

走進展廳,首先看到的是兩件金餅。金餅表麵分別刻有漢字“阮”和“大”,重量分別為249克和247克。經檢測,這兩件金餅的黃金含量均達到98%以上,反映了漢代成熟的冶金工藝。金餅便於堆疊和攜帶,成為當時中外貿易流通的大額貨幣。

玻璃是漢代海路貿易的主要商品。廣西博物館是全國收藏漢代玻璃器數量最多的博物館。展廳中的角輪形玻璃環吸引了不少人駐足欣賞。它呈青綠色,造型優美、獨特,器身有6個花芽狀裝飾。從器形和玻璃成分來判斷,這件玻璃環應該是來自越南南部的舶來品。專家認為其造型與兩廣地區常見的有角玉玦關係密切。有角玦飾傳播到越南南部一帶後,當地人結合自身文化特點,創製出更多複雜造型,飾品材質也更為豐富。

合浦漢墓中發現的玻璃來源廣泛,除了來自印度和東南亞等地外,還有來自地中海地區的玻璃。這說明當時合浦港作為航線東端的起點,通過東南亞、西亞與地中海地區建立起間接聯係,從而構成互聯互通的東西海路網絡。除了舶來品,還出土了不少本地生產的玻璃,由此可見,在商品流通的同時,玻璃製造技術也隨之傳播。

水晶、瑪瑙、綠柱石等寶石原料和飾品也是海上貿易的重要商品。展櫃中有一顆棱柱形水晶串珠,是廣西迄今考古發現最大的漢代水晶串珠。合浦本地沒有可開采的水晶礦石原料,棱柱形也不是中國傳統的珠飾器形,專家推測它可能來自東南亞、南亞地區。

在佛教的傳播中,海上絲綢之路發揮著重要作用。合浦東漢墓中出土的缽生蓮花器等佛教文物,說明東漢時期佛教已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傳入合浦地區。東漢瑪瑙獅造型圓潤豐滿,獅子呈伏臥狀,頭部伸出向前,前後腳皆收於腹下,呈現出憨態可掬的模樣。獅子是佛教文化中的吉祥物,在廣西貴港、合浦等地出土了很多獅形飾品,說明獅文化經由海上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後得到了人們的喜愛。

上一頁4/5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