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軸線的布局智慧與文化之美(3)
北京中軸線不僅包含卓越的古代建築智慧,還包含了極為豐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如中軸文化、儒家文化、和諧文化等。
“中軸”源於“中”,後者有“中間、中央、核心”的含義。先秦古籍《呂氏春秋》之“慎勢”載有:“古之王者,擇天下之中而立國,擇國之中立宮,擇宮之中立廟”,可反映“中”在營建都城、宮室規劃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中軸”則是指南北方向的正中心連線。中軸線上的重要宮殿,均為坐北朝南向布置。先秦古籍《易經》之“說卦傳”載“聖人南麵而聽天下,向明而治”,可反映中軸方位(南北向),是古代帝王推崇的方位。相應的,位於北京中軸線上的建築,都在古代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可體現出其中蘊含的中軸文化。
從建築命名角度來看,北京中軸線反映了我國古代儒家思想的秩序、禮儀和道德觀念。如天安門的名稱,與《尚書·虺仲之誥》之“欽崇天道,永保天命”密切相關。“天安”是指帝王敬重上天,敬重自然,才能鞏固統治。又如地安門的名稱,與《資治通鑒》卷二十二之“天平地安”密切相關。“地安”是指社會太平祥和、百姓幸福康樂。再如故宮前朝三大殿之太和殿、保和殿的名稱,源於儒家經典《周易·乾卦第一》中的“保合大和乃利貞”。其中,“大”表示“太”的意思,“太和”寓意宇宙間萬事萬物和諧而統一,“保和”的意思就是神誌專一,以保持萬物和諧。中和殿之“中和”二字取自《禮記·中庸》“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道也”,即勉勵皇帝辦事不偏不倚,遵守中庸之道。由上可知,北京中軸線建築的命名,包含了豐富的儒家文化內涵。
從屋頂造型角度來看,北京中軸線古建築群還體現了“天人合一”的和諧文化。比如,各個古建築的屋頂垂脊端部,都有數量不等的神獸造型。它們或能上天入海,或能驅邪避災。而在垂脊最前端引路的,則是一個仙人騎鳳的造型。這種造型,猶如萬種生靈在仙人帶領下,朝向天宇,與天融合,順應自然規律行事,以達萬物平安祥和。又如,古建築的屋簷一般由中間向兩端逐漸起翹,稱為“反宇”。古人認為,“天”為凸形,為陽。反宇使得建築屋簷形成凹形,與凸起的天宇形成一陰一陽的巧妙融合。大屋頂以反宇形式承接天空,寓意古人對上天的敬仰,較完美地體現了古人“天人合一”的理念。
綜上可知,北京中軸線包含了我國古代都城規劃和建設中的卓越智慧,而其中亦蘊含大量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因而屬於寶貴的文化遺產,值得我們去弘揚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