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看百年海派,一種文脈傳承與文化理想(2)
2022-11-29 10:17:02澎湃新聞
這些年依照自己的興趣,有意無意陸續參與策劃了一些江浙隱逸畫家與老畫師的展覽,無論是上海的錢瘦鐵先生,杭州的朱豹卿先生,抑或南通陳曙亭先生,有意思的是,溯及源頭之一,似乎仍是繞不開海派二字。
事實上,隻要論及近現代中國畫,溯及源頭,都繞不開“海派”二字。
1927年在西泠印社“漢三老石室”前留影,自左至右:錢瘦鐵、吳藏龕、吳昌碩、韓秀(錢夫人)
對於當下的藝術界而言,“海派”二字似乎是一麵鏡子。於我個人而言,更希望鏡鑒出一種文脈的傳承,或曰一種文化理想。
錢瘦鐵(1897—1967)
中國繪畫經過一百多年時間的巨大轉折,這些年有意無意間似乎到了重新回看的時候,而海派,正是中國近現代美術的最大策源地。無論是多年前上海書畫出版社首發的百年來對海派繪畫規模最大的整理成果——《海派繪畫大係》,還是這些年上海中國畫院一直策劃的係列文獻展、“錢瘦鐵和他的朋友圈”,上海劉海粟美術館的“重寫劉海粟”大展,抑或上海博物館的吳湖帆書畫鑒藏大展,以及上海陸續舉行的重看海派係列展,都是水到渠成之事。
《海派繪畫大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