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華看點

龍泉 千峰翠色入瓷來 (城市味道·行走縣城看中國)(2)

2022-11-25 10:04:32人民日報

老街地處龍泉西部,故稱“西街”,自唐代建縣時便已存在。老街建築多為兩層磚木結構,下為店鋪,上為臥房,倚欄觀景,宋代修築的沿街水渠碧波蕩漾。

西街的興盛與青瓷淵源頗深。據記載,曆史上西街鋪麵八百間,青瓷一度是西街商鋪的主要商品,今日這裏依然分布著劍鋪、瓷號、中藥店、老棕鋪等各色商店。“甌江兩岸、瓷窯林立、煙火相望,江上運輸船舶來往如織”。翻閱《龍泉縣誌》,仿佛能看見當時的繁盛。西街一側的龍泉溪,地處甌江上遊。古時,滿載青瓷珍品的貨船就從街旁的古渡碼頭出發,運貨出海,成為海上絲綢之路外銷瓷的主力產品之一。當地的《雲水謠》傳唱至今:渠清莫疑水淺,瓷片班班似魚鱗。

忙活了小半年之後,曾世平準備開窯燒製青瓷。

將木柴備好,點燃窯火,一時煙霧蒸騰。依山而建的窯爐,遠望似一條長龍,因此古窯又稱“龍窯”,傳承著龍泉青瓷傳統燒製方法。曾世平家中的古龍窯,窯火至今未斷,保持每年兩燒。

《曾氏族譜》記載:“清鹹豐元年,曾姓太祖(字微士)於木岱口村建窯燒瓷,曆數代,易數窯。”曾家龍窯32米長,共分22室,一次可燒1萬餘件。高嶺土經粉碎淘洗之後,練泥成型,再曆修坯、裝飾、素燒、上釉等多道工序,方可放入匣缽中裝窯。在龍窯內,用木柴燒足一天一夜後再冷卻三天三夜,才能大功告成。

燒窯時,曾世平一刻也不能鬆懈。他要和窯工們一起,晝夜守在龍窯兩邊,觀察火焰的顏色,並通過每室兩邊的投柴孔增補柴火,直到溫度達到1300攝氏度——那是燒出上好青釉色的溫度。

得益於龍泉得天獨厚的礦石和高嶺土,龍泉青瓷手感溫潤如玉。“原料之外,火候的把控更為重要。”曾世平說,控溫稍有不慎,便會變形和產生色差。即便曾世平經驗老到,時時刻刻蹲守在窯前,最終的成品率依舊不過1/10。“土與火的結合,人工很難掌控,好作品可遇而不可求。”話雖如此,曾世平依然堅持傳承古法燒製技藝。

上一頁2/5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