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杯的由來:國際足聯與國際奧委會的理念之爭(3)
一戰後的世界足球賽
1914年,一戰爆發,原本4年一次的奧運會被迫中斷。1918年,國際奧委會在年會上決定繼續舉辦1920年第7屆奧運會,舉辦權交給比利時安特衛普。
參加這次奧運會足球比賽的國家共有14個,包括新生的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最終,東道主比利時在決賽中戰勝捷克斯洛伐克奪得冠軍,打破了英格蘭對冠軍的壟斷。
1920安特衛普奧運會足球賽
“冒牌業餘球員”的出現
1885年,英國通過了足球職業化方案,職業球員成為英國社會中的一個行業。此後直到1924年,職業化球員僅限於不列顛群島。
1920年奧運會結束5個月後,法國人朱勒·雷米特當選新任國際足聯主席。之後在1923年的國際足聯代表大上,下屬足協從20個躍升為32個。國際足聯影響力擴大的同時,也迎來新的挑戰。
第三任國際足聯主席儒勒斯·雷米特
當時除英格蘭外,各國的絕大多數球員還是業餘球員。足球職業化在全世界普及的條件還不成熟,最主要的問題就是球員的待遇。對於越來越多參與到這項運動的工人階級球員來說,放下工作、經過長途旅行去踢比賽,他們的工資便無法得到保障。
而一些俱樂部為了吸引那些優秀的天才球員,不惜違規招人,他們向因比賽停工的球員提供“停工時間補償金”。由此也催生出第三種球員——“冒牌業餘球員”。這些選手雖然並不能拿到比賽的報酬,但他們實際上仍以足球運動為生。
這種現象引發了爭論,有人認為合理,但有人認為這樣會喪失公平的競賽環境。英格蘭業餘隊因此還退出1924年巴黎奧運會的足球賽,他們不願意對陣沒有名分的職業球員。
不過英格蘭的退賽基本上沒有影響到1924年巴黎奧運會足球比賽。這次的足球賽共有22個國家參加,至1982年西班牙世界杯之前,都是最大的足球聚會。足球賽為這屆奧運會貢獻了1/3的收益。這也是第一次有歐洲之外的球隊參加的奧運會足球賽,尤其是烏拉圭,一路過關斬將,取得冠軍。
“職業”與“非職業”之爭
1924年巴黎奧運會揭幕前夕,國際足聯認可了足球職業化。但對於如何定義業餘球員,仍存在巨大爭議。此後4年,國際足聯與國際奧委會進行了激烈的爭論。
1925年,針對“停工時間補償金”的問題,國際足聯與國際奧委會先後在布拉格召開會議討論。國際足聯允許給球員發放停工時間補償金,並且通過了一項對後世影響深遠的決議:“在國際比賽之中,來自俱樂部或國家級足協的球隊可以交手,不管他們的球員是何種身份(業餘、非業餘或職業),隻要得到各自國家的足協批準即可。”
這一革命性的決議突破了職業與非職業的障礙,也是對於奧運會隻接受業餘選手規則的挑戰。甚至足聯內部也並非所有人都同意,瑞士和瑞典代表憤然離席,以示抗議。
而在隨後召開的國際奧委會代表大會上,代表們全票通過了新任主席亨利·巴耶-拉圖爾倡導的強硬規定,即在任何時間任何運動項目中做過職業運動員的選手,都不允許參加奧運會,包括那些因損失了工資而領取補償金的選手。換言之,隻有純粹的業餘選手才能參加奧運會。
兩個不同的決議使得兩個組織走向了對立麵。1927年,國際奧委會的瑞典代表在給巴耶-拉圖爾的信中,寫道:如果我們向足球界人士讓步,那我們一定會向其他所有人讓步,那樣的話,我們還不如讓奧運會向所有人開放,不管他是不是職業運動員。”
但以雷米特為首的國際足聯也充分做好足球被奧運會排除在外的準備,甚至期望這樣的結果發生。1926年,雷米特與赫希曼討論讓後者曾經計劃過的國際錦標賽重新上馬。赫希曼曾在1902年提出舉辦足球國際錦標賽的想法。
國際足聯創始人之一科爾內留斯·奧古斯特·威廉·赫希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