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印刷博物館 展現源遠流長的印刷文化(3)
2022-11-22 09:23:01人民日報海外版
講述發展故事
中國古代造紙術和印刷術傳到西方,對西方文明產生了重要影響。近代西方工業化的印刷術又傳到中國,推動中國印刷業發展。
清末美華書館出版的《地理問答》,又新印刷所印製的1920年版《共產黨宣言》,1934年膠版印刷的彩色月刊《美術生活》創刊號……在“印行天下”展廳,一件件展品反映了西方近代印刷術傳入中國後的影響以及中國民族印刷業的興起。
民國時期,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等成為民族印刷企業的傑出代表。展廳中央擺放著一台1929年製造的手扳式印刷機,烏黑的鐵製機身樸實低調,但其上鑲嵌的“國難後修整”銅銘牌彰顯了它的特殊——它是1932年“一·二八”事變後商務印書館從廢墟中清理出來的,見證了民族印刷企業在戰火中的涅槃重生。
20世紀30年代初期,革命根據地印刷廠的建立拉開了紅色印刷業發展的序幕。一台小巧輕便的木製印刷機吸引了記者的目光。它僅有小手提箱大小,重量才30多公斤,拆卸裝配都很方便,一頭騾子就可以拉走。它是抗戰期間為遊擊辦報的需要而製造的,被稱為“馬背上的印刷機”。展廳裏還展示了革命根據地印刷出版的報刊和書籍,這些紅色文物講述著老一輩印刷人在民族危亡關頭艱苦奮鬥、不懈抗爭的故事。
新中國成立後,民族印刷企業和紅色印刷工廠共同組成新興的中國印刷工業,成為新中國工業化的一支重要力量。
為推動漢字印刷技術發展,1974年8月,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漢字信息處理係統工程”(簡稱“748”工程)啟動。北京大學教授王選作為“748”工程的技術總負責人,主持研發了漢字激光照排係統,將漢字通過點陣和計算的方法進行壓縮,讓計算機可以識別漢字,解決了漢字信息處理與印刷出版結合的難題。從此,中國印刷業告別“鉛與火”,進入“光與電”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