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華看點

非遺,激活千年運河活力的文化密碼(4)

2022-11-16 10:04:43光明日報

又如,在浙江嘉興,每年清明、中秋、除夕舉行的網船會是運河水係漁民、船工的水上廟會。漁民們駕船赴會,並自發表演龍舞、獅舞、蕩湖船等民間藝術,不僅祭祀神靈,還認祖歸宗、聯絡感情。這些由運河生活派生出的節慶活動、表演藝術,蘊含著運河沿岸人民對生活的熱愛以及對自然和生命的虔誠敬畏。

作為我國的標誌性大河,大運河涵蓋京津文化、燕趙文化、齊魯文化、中原文化、淮揚文化、吳越文化,南北各地以不同的資源稟賦、人文傳統哺育出各具特色的文化藝術形態,既有剛猛如滄州武術的華北豪邁,又有婉轉如蘇州彈詞的江南水韻。與此同時,各地的文化藝術又因流動的大運河而始終處於相互借鑒、去蕪存菁的吞吐狀態,傳承與創新兼容並蓄。運河沿線不同城市,即便相隔千裏,其文化內核仍呈現出驚人的相似性,如南方的桃花塢年畫與北方的楊柳青年畫,就被並稱為“南桃北柳”。南北交融的非遺,彰顯著中華民族開放包容、美美與共的文化態度。這些蘊含在大運河非遺中的文化基因,對於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和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連接傳統與當下,用非遺喚起千年大運河新生機

悠悠運河,生生不息。大運河文化的延續與發展離不開新的表達方式,也離不開對運河非遺當代價值的挖掘。

近年來,有關部門相繼印發《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大運河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規劃》等文件,特別強調大運河文化與旅遊融合發展的重要性。

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遊融合發展,應在大運河沿線建設文化生態保護區,完善非遺保護利用設施。同時,應促進大運河沿線傳統工藝振興發展,以大運河非遺的材料之美、工藝之美、視覺之美、聽覺之美,展現運河沿岸人民的生活智慧,喚醒大運河沿岸的中華傳統審美典範,使大運河文化在創意場景中煥發新生。在這方麵,各地已經或正在進行積極探索。比如,邯鄲市以“運河古都名鎮之旅”為主線,開發非遺美食遊等特色運河主題旅遊線路;衡水市以大運河沿線遺存為基礎,修建了華家口京杭運河文化村等一批運河村莊;滄州市正在建設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公園及展示館,建成後,將成為大運河沿線非遺的集中展示地。

此外,在山東、江蘇、浙江等運河沿線省份,運河非遺小鎮、運河非遺集市、運河非遺文創、運河非遺旅遊線路等也越來越多。各種運河文化新載體、新媒介在傳統與現代、傳承與創新的融合中不斷湧現。

貫通南北、哺育生民的大運河從曆史深處流淌而來,大運河沿線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文脈、記憶、鄉愁,更是今天的人們創新創造的基因庫、素材庫。我們期待大運河文化活起來、火起來,不斷煥發出勃勃生機。大運河非遺必將成為新時代宣傳中國形象、展示中華文明、彰顯文化自信的又一張亮麗名片。

上一頁4/4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