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遺忘的界畫中,品味那時繁華(4)
徐揚是地道的蘇州人,他擅長畫人物、界畫、花鳥。乾隆十六年,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至蘇州,徐揚進獻畫冊,受到乾隆的賞識,被任命為畫院供奉。從此,他來到京城,開啟了宮廷畫家的生涯。
《姑蘇繁華圖》原名《盛世滋生圖》,全長12.25米,比仇英的《清明上河圖》還要長,耗費了徐揚24年心血。在沒有照相機的18世紀,他通過這幅作品,真實記錄了姑蘇的盛世繁華。
據傳,徐揚年輕時曾參與繪製蘇州地圖,他熟悉故鄉的大街小巷、民情風俗,對所描畫的場景了然於心。在《姑蘇繁華圖》中,他采用散點透視方法,以流動的視角串聯起畫麵,以青綠山水為主調,將兼工帶寫、界畫技法、西洋透視法三者結合運用,突出人物刻畫,以精湛的寫實技巧生動傳神地再現了清代蘇州的人文風物。畫麵從蘇州西南部的靈岩山起,向東經木瀆鎮,越橫山,過石湖,上方山,再掠過太湖北岸,直穿獅山、何山之間,進入巍巍蘇州城。再從葑門、盤門到胥門、閶門出城,一路沿著山塘河向西北,最終抵達虎丘山。全畫有各色人物12000餘人,各色房屋建築約2140餘棟,各種橋梁50餘座,各種客貨船隻400餘隻,各種商號招牌200餘塊,涵蓋了珠寶、鞋帽、涼席、樂器、盆景和絲綢等50多個手工行業。畫筆所至,連綿數十裏內的湖光山色、水鄉田園、村鎮城池、社會風情躍然紙上。
除了充分展示了蘇州的喧闐市肆,《姑蘇繁華圖》還將代表蘇州文化的科舉教育、戲曲絲竹、婚禮習俗、園林藝術等豐富內容栩栩如生地展示出來。圖中很多場景成為後人研究江南文化的寶貴資料。
《姑蘇繁華圖》問世後一直藏於清宮。清亡後,被溥儀偷運出宮。抗戰勝利後,《姑蘇繁華圖》流落民間,1948年,由東北博物館即今天的遼寧省博物館收藏。如果將此圖與仇英的《清明上河圖》對比起來看,可見不同時代的畫家以各自不同的手法與視角分別表現了明、清時期的蘇州勝景與人文風情,一座城市的進化史赫然呈現於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