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載先民智慧的217組文物,藏著“何以中國”密碼(2)
一件商代中期獸麵紋方鼎是商人置都於鄭州的實物依據。該方鼎腹部呈鬥形,口沿上有兩個對稱的圓拱形豎耳。承托器身的四根鼎足粗壯渾厚,為上粗下細的圓柱形。器壁四麵與四隅各有獸麵紋一組,四壁的兩側及下部用乳釘紋帶裝飾,足有獸麵紋及弦紋。它出土於鄭州商城遺址,結合窖藏坑規模、同出器物以及與同時代青銅器的比對,可以判定該鼎是王室重器。
周的代表性器物為一件戰國晚期嵌金銀團花紋帶流鼎。全器飾錯金銀四瓣花紋、三角雲紋,布局勻稱和諧。這件鼎是戰國時期錯金銀工藝的典型,紋飾非常罕見,鋪首鈕也很少見,造型精巧玲瓏,給人以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夏商周三代文明,奠定了中華文明綿延不斷發展的基礎
記者注意到,展廳中有多件文物與婦好有關。這是一個極富傳奇色彩的人物,是商王武丁的妻子,中國曆史上有據可查的第一位女性軍事統帥,同時也是一位傑出的女政治家。比如,一件商代晚期的司母辛觥,是商王武丁的子輩為其母婦好所做的祭器,蓋內與器身內均有“司母辛”三字銘文。該器造型雄奇,為立獸狀,獸嘴前傾,頭上有卷曲犄角一對,圓目外突,後部呈鳥狀,足為兩蹄兩爪,尾部有獸首狀鋬。器表通體飾以精致繁複的紋飾,以雷紋襯底,飾有獸麵紋、夔紋、羽紋等,獸脊與下額至胸鑄有扉棱很是細膩精致。一件近半環形片狀的鳳首人身形玉佩則出土自安陽小屯婦好墓。佩的前部為鳳首,鉤嘴、臣字眼、高冠,冠上雕鋸齒形扉牙。器身以雙陰線飾變形雲紋。佩的下端屈曲如跽坐人形。該玉佩兩端各有一穿孔用於穿係,或為婦好生前使用之物。
整個展覽以時間為線,帶領觀眾順著曆史的軸線溯源而上,探尋先秦時期波瀾壯闊文明的神采與魅力,最終以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晚期商鞅方升收尾。這件器物是長方形有柄量器,外壁刻有75字銘文,分為商鞅和秦始皇兩次所刻。銘文大意講,秦孝公十八年,大良造商鞅頒布量器的標準容量。底部銘文是秦始皇二十六年統一度量衡的詔令。夏商周三代文明,奠定了中華文明綿延不斷發展的基礎。此後,秦統一六國,開啟了中華民族大一統的帝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