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華看點

承載先民智慧的217組文物,藏著“何以中國”密碼

2022-08-01 11:20:44文彙報

作為上海博物館“何以中國”文物考古大展係列首展,“宅茲中國——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昨天拉開帷幕。本次展覽彙集了河南博物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等20家文博機構收藏的217組文物,展品總計314件,涉及89個重要考古遺址,其中定級的一級品達67組。

無論從展品規模、數量和等級上,該展堪稱上博今年最重磅的精品大展。它引發廣泛關注最重要的原因是“以物論史”,借助實實在在的考古發掘成果闡釋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形成和演變過程,以及中華文明綿延不斷的深層原因。

“中國”一詞最早的記載,來自於西周青銅器的腹底銘文

“通過這個展覽,可以解答‘何以中國’幾個重要問題——中國從哪裏來,中國之中在哪,中國的文化概念是什麼?”河南省文物局局長田凱介紹,本次展覽名稱“宅茲中國”來自於西周青銅器何尊,其腹底銘文記載了武王滅商和成王五年營建東都洛邑的重要史實,這是“中國”一詞最早出現的記載。雖然銘文裏的“中國”是方位詞,意思是“國之中央”,指今洛陽一帶,但隱含著當時的天地意識和國家觀念。

據記載,距今4000年左右,中華文明多元文化在經曆漫長的發展和交融後,在河洛之間凝聚為成熟的文明形態,形成以王都為中心的輻射性統治格局。中國的社會組織結構發生了重大變革,構建了古代早期國家的基本形態。河南是夏商周三代文明的核心區,這裏發掘的二裏頭遺址是一處經縝密規劃、布局完整的大型都邑,它和諸多夏代遺存一起見證了夏文化。

本次展覽的第一件展品夏代晚期網格紋鼎,便出土自二裏頭遺址。這是迄今為止我國考古發現最早的青銅鼎,被稱為“中華第一青銅鼎”。河南博物院院長馬蕭林告訴記者,這隻鼎的造型和紋飾風格與河南龍山文化晚期的陶鼎形製一脈相承。二裏頭青銅鼎的出現,是王權禮製萌生的象征。

上一頁1/3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