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千年瓷片“說話”——走進全球首個古陶瓷基因庫(4)
“一塊碎瓷片可還原一個曆史場景。”翁彥俊說,海量的古陶瓷片,既能夠對當年的材料、配方和工藝作出還原,也能形成對社會、曆史、文化的拚圖。
受原材料質地、加工工藝、燒成技術的變化以及審美情趣等因素影響,不同時代的陶瓷器物的造型和紋飾發生演變,其胎、釉、彩中的化學成分也不盡相同。國內學界認為,早期青花瓷生產使用的是來自波斯地區的青色顏料蘇麻離青,因為那裏曾進行過青花彩繪陶器的生產;而被後世譽為明代青花瓷器之冠的永樂、宣德年間青花瓷器,則兼用了進口顏料與國產顏料。但這些,大多是人們通過清代文獻資料和流傳下來的工藝去推測的,並沒有研究支撐。技術進步後,人們開始通過鐵錳比來推斷青花顏料的成分,但準確度依然存疑。
“現在我們可以用微觀手段‘看’見兩種青花料的存在。”翁彥俊說,古陶瓷基因庫已通過先進的聚焦離子束顯微鏡,對青花瓷碎片進行了理化分析,證實其同時使用了國產和進口顏料。
“我們通過對古瓷片進行成分分析和數據采集,可以製作成物理和數字兩種形態的基因標本。”翁彥俊表示,基於海量信息並利用數字信息技術建立的古陶瓷基因庫,有望還原出古陶瓷標本在當時的燒製工藝、原料配方等,探尋景德鎮千年陶瓷“工藝之謎”,破譯人類古代瓷業巔峰時代蘊藏的“文明密碼”。
基因庫全球共享助力世界古陶瓷研究
景德鎮古陶瓷基因庫能給世界帶來什麼?
“通過景德鎮古陶瓷基因庫開放式管理平台,景德鎮禦窯博物院將繪製古陶瓷基因知識圖譜,把碎片化的信息整合成全景式的係統化知識,供人們用於不同方麵的學習與研究。”翁彥俊說,不同時代陶瓷器物的造型、紋飾、胎、釉、彩都會不盡相同,通過研究收入進基因庫中的標本信息,就可以還原出古陶瓷標本的燒製工藝、原料配方。而這些還原出來的信息,不僅能為當代陶瓷考古鑒定提供堅實的理論數據,還可以為當代陶瓷文創產品傳承提供科學的技術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