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華看點

老北京的背街小巷,有不少鮮為人知的趣聞

2022-07-13 11:26:57

背街小巷,從詞語意思來說,是指城市主要馬路後麵的小街道、弄堂等生活空間,也就是胡同。老北京的胡同是一篇永遠寫不完的文章,它確實有許多問題值得人們去探討。多少年來,即便有不少人樂此不疲地從語音學、地理學、曆史學、民俗學和建築學等領域研究老北京的胡同,依然還有許多有趣的知識,不是人人皆知。這些知識、軼聞、趣事,可以補充後人對胡同的認知,讓人們更加熱愛這座古城。

老北京的背街小巷,有不少鮮為人知的趣聞

吆喝叫賣的小販繪圖:何大齊

胡同也有“交響樂”

吆喝又稱叫賣,或者“貨聲”、“市聲”,是古老的廣告形式,與鴿哨聲一起,被稱為老北京的“城市交響樂”。老北京的吆喝因其有豐富的民俗和文化內涵而特別引人注目,但是有一特點是應該注意的:幾乎所有的吆喝都發生在胡同裏。開在大街上的店鋪是不吆喝的,擺攤設點的也很少吆喝,因而他們被稱為“坐商”,而走街串巷的小販被稱為“遊商”。遊商推介自己的商品隻能吆喝,或使用一些簡單的道具,如小鼓、小鑼、喇叭、“喚頭”、“驚閨”等響器。小販們喜歡捂上一隻耳朵吆喝,聲音會更加洪亮,也更加引人注意。

作家蕭乾在《老北京的小胡同》一書中說:“我小時候,一年四季不論刮風下雨,胡同裏從早到晚叫賣聲沒個停。”這是讚美小販們的敬業精神,他們“不論刮風下雨”“從早到晚”都會吆喝不斷。蕭乾在書中說:“一位二十年代在北京當寓公的英國詩人奧斯伯特·斯蒂維爾寫過一篇《北京的聲與色》,把當時走街串巷的小販用以招徠顧客而做出的種種音響形容為街頭管弦樂隊,並分別列舉了哪些是管樂、弦樂和打擊樂。”奧斯伯特·斯蒂維爾不懂漢語,自然難以聽懂吆喝,但他仍然被“市聲”的精彩所陶醉。蕭乾是老北京土生土長的作家,他懂得吆喝的真功夫,對胡同內小販們的吆喝,讚揚說“嗓子脆,口齒伶俐,咬字清楚,還要會現編詞,腦子快,能隨機應變。”

作家張恨水雖不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但在北京生活多年,他對老北京胡同裏的叫賣吆喝也情有獨鍾:“我也走過不少南北碼頭,所聽過的小販吆喝聲,沒有任何地方能賽過北平的。北平小販的吆喝聲,複雜而諧和,無論其是晝是夜,是寒是暑,都會給予聽者一種深刻的印象……至於字句多的那一份優美,就舉不勝舉,有的簡直是一首歌謠。”作家肖複興在其《咫尺天涯》書中,也極為讚美胡同裏的吆喝,他說胡同裏的吆喝聲,“讓胡同一下子色彩明亮起來,生動起來”“那聲音,是那樣動聽、難忘”。同時他認為“缺少了胡同的依托,吆喝聲像是劍失去了鞘,葡萄美酒失去了夜光杯一般,頗有些像北京城缺少了胡同的依托便沒了魂兒一樣,少了那麼一點兒魂兒,便如同沒根的蒲公英一樣,四處亂飄,迷途一般,不知所終”。

老北京的背街小巷,有不少鮮為人知的趣聞

老北京叫賣表演走進前門草廠胡同攝影:胡鐵湘

胡同被認為是老北京的魂,而吆喝則是魂的聲像。故而熟知北京曆史典故風土人情的學者鄧雲鄉,在晚年回憶起胡同內的吆喝是有傷感的,他說:“這些胡同音波,穿透時代、穿透曆史、穿透重洋,在多少白頭人的耳畔回響……這些耳畔回響的聲音,也都像三九天胡同中大雪後的腳印一樣,隨著雪化冰消,那腳印也徹底消失了。”

胡同裏的吆喝也是有“講究”的。正如《老北平的故古典兒》所述,當年有“三不語”,即做修鞋的鞋匠、賣江米人的手藝人和賣雞毛撣子的小販是不能在胡同裏吆喝叫賣的,至於為什麼誰也說不清,隻是約定俗成而已。還有賣尿壺的隻能在夜間出現,聲音要低,不能驚動大姑娘小媳婦。而且幾乎所有的吆喝在中午時要靜聲,不能影響住戶的午睡,但夜間可以吆喝,像賣宵夜食物的,要賣到十一二點,他們可以盡情吆喝叫賣。

吆喝是小販的謀生手段,當年有學者將其整理,編出了《一歲貨聲》一書,將一年四季一天到晚的吆喝包羅進去,如今此書已成為很寶貴的曆史資料。前幾年,北京出現好幾個“叫賣大王”,他們的共同特點是表演吆喝,雖然離當年胡同裏的吆喝或有不同,但是他們至少可以讓人們知道或回憶起胡同裏有吆喝的歲月。

胡同是吆喝的載體,隨著胡同的減少和生活方式的變化,吆喝自然就沒有了,隻能留存在老一代人的記憶裏。

專業市場喜歡“鑽”小巷

各個城市差不多都有各式各樣的商業街,而且大多地處繁華,而老北京則有許多商業是在胡同裏的。有的還形成規模,成為專業一條街。前門大柵欄門框胡同,長約165米,寬約3米,曾被認為是“京城最著名的小吃胡同”,其實,上世紀二十年代,這條胡同光帽店就有9家。北洋政府執政期間,各路軍閥部隊的後勤設備要靠采購,其中軍裝是大項。賣軍裝的店鋪稱“軍衣莊”,門框胡同內就有8家之多,分別是大同、中華興、天華、正興、華豐厚、源記、德成祥、德華成。軍衣莊以經營軍官製服為主,士兵的服裝不多。此外,在門框胡同還有4家經營珠寶玉石的店鋪:業盛永、業盛昌、鎰寶號和西天賜。門框胡同成為“小吃胡同”應該是在此之後的三四十年代,說不定賣軍裝的改行賣上了豆腐腦和鹵煮火燒。

老北京的背街小巷,有不少鮮為人知的趣聞

大柵欄攝影:杜智廣

上一頁1/3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