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華看點

見字如麵 家國眷戀(2)

2022-06-29 10:37:01北京日報

一個多月後,王德三在昆明就義。在此六年前,其弟王馨廷在學生運動中負傷,後舊傷複發去世。而在王德三就義六年後,大哥王複生在黑龍江齊齊哈爾被日軍殺害。展覽中,與王德三寫給父親的長信在同一展櫃中的是大哥王複生作的《初學集》詩稿,觀者可以看到他所作的《哭三弟》。王複生悲痛地寫道:“三弟,你太忍心了,你竟離開你親愛的哥哥!你是我最有希望的弟弟!”時光荏苒,王氏“一門三傑”的故事打動著閱讀他們的人。

先後考入北京大學的王複生、王德三兄弟倆,均曾受教於時任北京大學圖書館主任的李大釗。此次展覽也帶來了大釗先生的手跡。他在《獄中自述》中慷慨直言,“釗自束發受書,即矢誌努力於民族解放之事業,實踐其所信,勵行其所知,為功為罪,所不暇計”,表達自己挽救中華民族於危亡的深厚情感和堅定的共產主義信仰,“釗在該校肄業六年,均係自費。我家貧,隻有薄田數十畝,學費所需,皆賴內人辛苦經營,典當挪借,始得勉強卒業”。閱之令人肅然起敬。

世上有一種傷痛,叫白發人送黑發人。在羅霄山脈深處,井岡西麓,湖南酃縣(今炎陵)的曆史上,也有一位早期加入中國共產黨的年輕人,他叫周介甫。在獄中,他寫下一封不足40字致母親的絕筆書後,第二天被殺害,時年25歲。絕筆書這樣寫道:“母親大人:我這次是犧牲了,這也是我個人的最後目的達到了,你老人家不要掛念嗬!男介甫”一揮而就的絕筆書,有麵對嚴峻現實的無奈,但不後悔,思及母親,能做的隻有最後的寬慰。想來,其母閱之,必肝腸寸斷,淚水漣漣。

1903年10月,周介甫出生在“八分半山一分田”的酃縣中村。彼時那裏民不聊生,但周介甫家境尚算富餘,有機會讀書識字。1926年,23歲的周介甫學成歸鄉,他一邊教書,一邊辦起了農民夜校。在他的引領下,青年農民們來到夜校學習文化、練習武術,接觸先進思想,並成立了酃縣最早的農民協會。之後,周介甫當選為該協會委員長,並加入中國共產黨。在之後的插牌分田運動中,周介甫率先燒毀了自家的土地山林契約,將土地、糧食、農具等分給農戶,為土地革命開了個好頭。展覽中,除周介甫這封致母親的絕筆書外,還有一通“為主義而犧牲,雖九死猶不悔”的題字展出。將二者接續讀來,如同周介甫麵對母親的再次陳情,也仿佛是他對後來人表明心跡:此行慷慨赴義,無怨無悔。

上一頁2/3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