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華看點

雲岡石窟“雲”上遊——解碼·文化數字化(2)

2022-06-22 09:49:12人民日報

工作人員坦言,雲岡石窟有大小造像5.9萬餘尊,因其體型巨大、結構複雜、雕刻精美,造成采集的數據量巨大,數字化處理的時間較長。這意味著,完成雲岡石窟的全部數據采集、數字化處理還需要較長的時間。

“正在進行的數字化工作,是實現雲岡石窟的信息精確、永久保存和永續利用的基礎性工程。”張焯介紹,“目前,整個雲岡石窟的數字化信息采集工作已完成1/3。”

近年來,雲岡石窟先後實施了保護維修、洞窟調查、監測係統建設、防水工程、文物數字化采集、3D打印等項目。而數字化技術的廣泛應用,讓雲岡石窟的保護從“粗獷”到“精準”,也實現了文物保護與文化研究的齊頭並進。

石窟藝術走上“雲端”,探索展陳和保護方式

雲岡石窟的第十二窟內有數十件樂伎、樂器雕刻,有“音樂窟”的美譽,廣受國內外各界的關注。

浙江大學與雲岡石窟研究院合作,用三維激光掃描技術對“音樂窟”進行高保真三維數字化數據采集,再用3D打印技術,1∶1精準複製,讓“音樂窟”成功“分身”,生動“再現”。同時,創新性地采用積木式的複製、組裝方式,方便運輸、移動、組裝,讓“音樂窟”真正能“動起來、走出去”。

雲岡石窟以洞窟數字化為基礎,對典型洞窟數字化建模與三維信息係統構建項目、數字化采集項目等先後實施完成。目前,雲岡研究院與浙江大學、武漢大學等高校合作,利用3D打印技術,已成功完成對第三、第十二、第十八窟的等比例複製。其中第三、第十八窟的複製窟分別放置在山東青島文化傳媒廣場和北京建築大學,成為雲岡對外宣傳的地標建築;第十二窟實現了可拆裝和運輸,目前已完成浙江大學、上海寶龍美術館兩站展覽,今年將在深圳展出。

上一頁2/3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